《文须有益于天下》原文|翻译|赏析
清·顾炎武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3,纪政事也,察民隐也4,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5,无稽之言6,剿袭之说,谀佞之文7,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1 本文是日知录中的一条。2顾炎武(1613-1682):号亭林,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明亡后曾参加抗清起义。有亭林诗文集等。3明道:阐明政治见解。4民隐:民间隐情,指民生疾苦。5怪力乱神:指怪诞暴力混乱迷信。语出论语·述而。6无稽:无根据。7谀佞(ning):阿谀奉承。
【析点】 顾炎武明确提出“文须有益于天下”的观点,要求写文章“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反对写“怪力乱神”、“无稽”、“剿袭”、“谀佞”之文,可见他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显示了一位思想家的为文观点。
本文议论围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指明应写与不应写、有益与有损。文字虽简短,但论述严密而具体。全文正反两层议论,语言大体是对偶的;具体论述中,语言又大体是排比的,再配以较多的语气词,使全篇既有较整饬的音律节奏,又有较灵活的口语韵味,形成严肃而自然的语言风格。
本篇与作者的与人书第十八(见本书“书札”类)主旨一致,不同的是“与人书”是围绕一个具体事件说开去,叙事为主干,议论融于叙事之中;本篇则纯是议论,从总的方面着眼,不涉具体事例。二文参照而读,更有相辅相成之用。
-
很荣幸成为丁力先生的长篇小说《深圳故事》最初的阅读者之一。丁力先生是我尊敬的一位编辑张颐雯老师介绍过来的,她已经在《北京文学》上发
-
我的家在溪边,这是一个很小很小得村庄,小得甚至在县域地图上也难以找到它的痕迹。我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溪边和溪边人家的变迁。想起家
-
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旦夕是重阳,菊有黄花蕊。只怕又登高,未饮心先醉。
-
《人不可以无耻。》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作者: 杨明琪 【本书体例】
-
穴居的一种主要形式,主要是指穴居住宅中地穴较浅的大部分住宅。半穴居流行的地区,大体上与穴居相重合,多在温带和寒带地区,并且常常和深穴居同时并存。半穴居是从穴居生活走向地面居住的过渡性的居住形态。在黄河
-
《兵乱后杂诗五首(其一、四、五)》(吕本中)原文|鉴赏|赏析
吕本中 晚逢戎马际,处处聚兵时。 后死翻为累,偷生未有期。 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 欲逐范仔辈,同盟起义师。 万事多翻复,萧兰不辨真。 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 求饱羹无糁,浇愁爵有尘。 往来梁上燕
-
桂枝香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
-
旧游分散人零落,如此伤心事几条。会逐禅师坐禅去,一时灭尽定中消。
-
古文观止·韩愈·争臣论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