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峤娶妻》原文|翻译|赏析
南朝·宋·刘义庆
温公丧妇。从姑刘氏家值乱离散2,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属公觅婚3。公密有自婚意,答云:“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4?”姑云:“丧败之余,乞粗存活,便足慰吾余年,何敢希汝比?”却后少日,公报姑云:“已觅得婚处,门地粗可5,婿身名宦,尽不减峤。”因下玉镜台一枚6,姑大喜。既婚,交礼7,女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8,果如所卜9!”玉镜台是公为刘越石长史10,北征刘聪所得11。
1温峤(jiao):字太真,东晋人。2从(zong)姑:族姑母。3属:同“嘱”,嘱托。4比:相近、类似。云何:如何。5门地:即门第。6“因下”句:此句是说送玉镜台做聘礼。7交礼:古代结婚时男女交拜的礼仪。8老奴:对温峤的戏称。9卜:估计,预料。10刘越石:刘琨,字越石,晋代有名的爱国将领。长史:官名。三公下设长史,类似现在文职的秘书长和武职的参谋长。11刘聪:五胡十六国时期汉(前赵)的国君。
【析点】 这则轶事记述了温峤巧妙利用做媒之便,自聘自娶族姑女儿为继室的故事。
温娇早年为刘琨谋士,抵抗刘聪、石勒。渡江南下后,颇受朝士推重。在这则短文中豪爽不羁的温峤颇有几分狡黠。他本“密有自婚意”,偏偏又受人委托。于是他将计就计,居然就以媒人身份和从姑讨论起觅婚的条件来。他处处以自身进行比较,实际是在投石问路,试探从姑母女对自己的态度。待到他心中有了底儿,下完“玉镜台”的聘礼后,一定开始为自己精心巧设的“骗局”而自鸣得意了。不料既婚交礼时,表妹竟不顾礼法,“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原来,从姑母之女早已从“玉镜台”的聘礼上猜到了未来夫婿的身份。此段文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一个“姿慧”过人的少女,为自己的慧眼识人感到由衷欣喜之情以及天真直率的性格特征。尤其是“老奴”这昵称,更把她对温峤早有的爱慕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行文中作者有意设置悬念,温峤的试探语半真半假,自婚意含而不露,使故事变得扑朔迷离,富于喜剧效果。这段风流佳话,情节曲折,意趣盎然,后代广为流传。元代关汉卿的温太真玉镜台杂剧和明代朱朴的玉镜台记传奇均取材于此
-
【名句】读十遍,不如写一遍 语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手写九经》。意思是说写比读更能加深记忆。
-
【注释】:此词作者是陈郁,号“藏一”这首词是借滥施淫威肆无忌惮的雪来讥讽当时南宋的宰相贾似道。此词最初两句 ,突兀而来,下笔不凡。“没巴没鼻 ,霎时间 、做出漫天漫地。”三句起笔。“没巴没鼻 ”,为当时俗语,就是今“没来由”的意思,意思是说
-
作者把“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两个高潮放在一起来写,把黛玉、宝玉包括宝钗三个人的悲剧,拧在一起,力量攒足,一下子把情节抛向高潮。这种矛盾冲突的形成是人物思想、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此
-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接受研究,接受方法,是西方文学研究中一种新兴的方法论。因为它产生于联邦德国南部康斯坦茨,又称康斯坦茨学派。 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出现了一股非政治化,非思想化的纯学术研究思潮,以美
-
塞儿令·楚汉遗事 马谦斋 楚霸王。汉高皇。 龙争虎斗几战常。争弱争强。 天丧天亡。成败岂寻常。 一个福相催先到咸阳。 一个命将衰自刎乌江。 江山空寂
-
语录:满脑子天真想法的人,在社会上吃点苦头也是好事。
-
夫仁人轻货 ① ,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 ② ;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 ③ ;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 ④ 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 ⑤ 易惧也,贪者易诱也,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① 。渊兮似万物之宗 ②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③ ;湛兮似或存 ④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⑤ 。 〔注释〕 ①冲:“冲”即“盅”之古文,训为“虚”。《说文·皿部》:
-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
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黄庭坚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创始人,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时称“苏门四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