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原文|翻译|赏析
清·蒲松龄2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3,地大震。余适客稷下4,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5,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6。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波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7,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8,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9;栖霞山裂10;沂水陷穴11,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1本文选自聊斋志异。2蒲松龄(1640-1715):号柳泉居士,清代著名短篇小说家。有聊斋志异、聊斋文集等。3康熙七年:即公元1668年。康熙,清世宗年号。戌刻:晚七八点钟。4适:适逢。客:客居,寄居。稷(ji)下:地名,在今山东临淄以北。5俄而:片刻。6鼎沸:水开了锅。7逾(yu):过。8仄:通“侧”。9易向:变换方向。10栖(qi)霞:县名,在山东东部。11沂(yi)水:河名,在山东南部。
【析点】 清代此次大地震,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预震、强震、震后的情景,文章中都作了具体而详尽的记述。本文,作为一份地震史料,其珍贵价值不必赘言。以文章而论,其涉笔之广泛,文路之清晰,状物之生动,也不能不令人叹服。
小至酒杯、鸡犬,大至建筑、山河;微至一街一舍,广至一个地域,纷纭万象,作者绘声绘色地极写其“非常之变”。物象千变万化一反常规,而文章行笔却有“规”。作者以一己为基点,以预震、强震、震后这样一个时间程序,由近及远地将一己之所见所闻所感,一一记述,读来错落有致。此文记述,显然采用的是顺叙方式。这种记述方式,层次清楚,然而容易使文章形成流水账,不易感染人。本文由于文笔形象生动,诸物象皆从“变”字着墨,读来使人惊心动魄而不生絮絮之感。
作者写“变”,又运用了“暗喻”艺术手段。其所记述的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文章涉墨,从预震、强震乃至震后的情景,却令人感受到似一个巨大的无形怪物纵横来去的境况。为此,在读者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恐惧感,有如“志怪小说”,怪异而又真切,这是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笔法之妙。
-
一钵即生涯,随缘度岁华。是山皆有寺,何处不为家。笠重吴山雪,鞋香楚地花。他年访禅室,宁惮路歧赊。
-
张弦 一 尽管已经跨入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最后一年,在天堂公社的青年们心目中,爱情,还是个陌生的、神秘的、羞于出口的字眼。所以,在公社礼堂召开的“反对买办婚姻”大会上,当报告人——新来的团委书记大声地
-
惜尔怀其宝,迷邦倦客游。江山历全楚,河洛越成周。道路疲千里,乡园老一丘。知君命不偶,同病亦同忧。
-
捧诏汀洲去,全家羽翼飞。喜抛新锦帐,荣借旧朱衣。且免材为累,何妨拙有机。宋株聊自守,鲁酒怕旁围。清尚宁无素,光阴亦未晞。一杯宽幕席,五字弄珠玑。越浦黄柑嫩,吴溪紫蟹肥。平生江海志,佩得左鱼归。
-
杨妃井 西子浣遗石,昭君生有村。 香泉红泪在,曾照马嵬魂。诗词类别:即事感怀来源:《八桂四百年诗词选》周志勋周志勋,广
-
作者简介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
-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苏轼文集》 这一篇或
-
短篇小说。宗璞著。写于1978年。小说刻画少女梁遐从玩世不恭到勇敢地参加1976年清明天安门广场正义斗争的心灵的历程,表现了新老两代知识女性对“四人帮”的无比愤慨与坚决反抗。十年动乱中,梁遐的父亲受迫
-
唐初传有此,乱后不留碑。畏虎关门早,无村得米迟。山泉自入瓮,野桂不胜炊。信美那能久,应先学忍饥。
-
【释义】 民间谚语。字面意思是: 家庭富足的人有着长远的计划,而家庭贫困的人总是想着眼前的事。 【评析】 其实,富人没有必要考虑当下有没有饭吃的问题,他需要考虑将来是否能发大财。而贫困的人就要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