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桥摸钉》原文|翻译|赏析
清·潘荣陛2
元夕妇女群游3,祈免災咎4。前一人持香辟人5,曰“走百病”。凡有桥处,三五相率以过,谓之“度厄6”,俗传曰“走桥”。又兢往正阳门中洞摸门钉7,谶宜男也8。
1本文选自帝京岁时纪胜。2潘荣陛:清初人,生卒年不详。有工务记由月令集览婚仪便俗帝京岁时纪胜等。3元夕:旧历正月十五。4咎(jiu):灾。5辟(bi)人:意为手持点燃的香以使人避开。辟:除。6厄(e):苦难。7正阳门:即北京内城正中之城门,俗称前门。8谶(chen):预言。宜男:生子。
【析点】 古代休闲游乐之事,大都与女子无缘,因而记写民间游乐的文字,大多是描写男性的活动。即使是元宵佳节这个允许女子出游的节日,在男性作家笔下,女子的活动与形象也多被绘成节日的一道风景线。在这一点上,连南宋大词人辛弃疾也莫能免俗——“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青玉案·元夕)就是一例。独潘荣陛记元夕的笔记走桥摸钉一则,专写女子独有的节日活动,实为难得;且从“谶宜男”一笔来看,他写的这些女子还是已婚者,就显得更为可贵。
你看,这些女子的活动有“走百病”、“走桥”、“摸钉”,全是为了求福免灾,这之中蕴含了她们内心多少对生活美妙的希求呀!
作者对这些活动没有过多地描述,只是朴素简洁地作了客观的记写,但文笔的清晰,却使我们如临现场,历历如见。这一则笔记,为我国风俗民情的画卷,增添了不可多得的一幅。
-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摘自 《毛诗序》
-
典源出处 晋郭澄之《郭子》:王孝伯云:名士不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也。《世说新语任诞》亦载。 释义用法 晋王恭字孝伯,他说,只要能痛饮酒,熟读屈原的离骚,就可以称为名士。
-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写过散文吗?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你所见过的散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写好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写好散文 篇1 【概 念 】 写景状物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通过描写特定的景或物的形态、色彩、神韵等及其特点,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的散文。 写景散文---借景抒情 分析意境;咏物散文---托物言志 析象征意义 【要 素】 1、景
-
关关啼鸟树交阴,雨过西城野色侵。避暑谁能陪剧饮,清歌自可涤烦襟。稻花欲秀蝉初嘒,菱蔓初长水正深。知有江湖杳然意,扁舟应许共追寻。
-
《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
-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 ① ,引矢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 ② ,方矢复寓。当是时,犹象人 ③ 也。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人
-
程繁问于子墨子曰:“夫子曰,圣王不为乐。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瓴缶之乐 ① 。今夫子曰‘圣王不为乐’,此譬之犹马驾而不脱,弓张而不弛,
-
作者: 崔曙庭 《隋书》八十五卷,唐魏征等撰。关于《
-
作者: 顾志华 《四库提要辨证》二十四卷,近人余嘉锡
-
这封书信,秉承苏轼一向的精练概括、轻松灵妙的风格,可以说,这本身便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风格的完美体现,更是“辞达”的高级样本。既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又能够给人以美好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