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文·祭文研究·祭文产生的渊源
祭文·祭文研究·祭文产生的渊源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汉赋洋洋洒洒,气势雄浑,诗词丰富多彩,意蕴深远,戏曲情真意切,扣人心扉,各种体式数目之多,汗牛充栋。但其中哀悼之作,则多见于文而少见于诗,盖以文更可曲尽人意。许多祭文精华,感天动地,沁人心脾,至纯至真,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探究古代祭文产生的历史渊源,对于我们理解、赏析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重新认识祖先对死亡这一永恒存在的感知、思索和慨叹大有裨益。
所谓祭文,即指以散文(包括骈赋)形式出现的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祗时所读的文章。我们所说的祭文,主要就祭人者而言,它略等于现在的悼词。追根溯源,其产生的原因有三。
一、古代祭文适应了吊死慰生、陈哀抒悲的客观要求。
追忆死者生平,抒写生者长恨,或肝肠寸断,或痛不欲生,或告慰九泉,或默祷致哀……凡此皆为巨大的情感所驱遣和冲击,把莫大的心灵感触用文字转化为一种物化形态,应该说形式亦是多样的,如挽歌、诗歌、挽联等等,如诗经中的唐风·葛生、秦风·黄鸟,楚辞中的九歌、招魂、大招诸作,无不悱恻缠绵,意蕴深远。但是,无论是诗词,还是挽歌、挽联,都由于其形式所限不能尽诉哀情,曲传人意,使人心存意犹未尽之感。于是,祭文遂应运而生。悲痛之极可“呜呼哀哉!呜呼哀哉!”痛诉之时可“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得凭其棺,窆不得临其穴”(韩愈祭十二郎文)。句子可长可短,句法可排比可对偶,亦可娓娓道来,亦可仰天长叹,篇幅长短不限,句法灵活自如,使哀莫大于死别、悲莫甚于生吊的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
二、祭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周公倡导礼仪之风,至孔孟儒学成为影响后世中国的主流思想,更是将重德慎罚、忠孝仁义思想意识发扬光大,乃至少敬老、强扶弱、爱国、忠君、明礼等成为吾辈为人处世的不变法则,欺君不孝、卖国求荣成为我们深恶痛绝的反伦理反礼仪大逆行径。古代祭文,反映了古人对人生规律的强烈关注和对生命价值的自觉反省。乔治·桑培耶纳曾指出:“一个有真正审美知觉的民族,创造出传统的形式,通过代代传诵意味深长的固定主题,表达出生活中朴素的哀怨情怀。”古代祭文正是中华民族创造出的,表现对死亡这一“固定主题”进行审视而抒发哀怨情怀的传统形式,这是民族的东西,也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三、古代祭文发生发展与古代祭祀礼仪和丧葬习俗密切相关。
在繁缛复杂的古代礼仪中,祭祀居于十分显赫的地位。礼记·祭统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作为古代宗教重要组成部分的祭祀活动,是灵魂不死的观念和鬼魂崇拜的信仰开启了丧葬习俗的发生。周易·系辞传曰:“古之葬者,厚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祭祀的习俗日趋繁杂、隆重。在众多的丧葬礼仪中,作为祭悼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时至今日,仍有死以祭文哀悼的形式。中国古人“慎终追远”的意识,而“事死如事生”就构成了中国古代丧礼的基本原则,进而祭文亦即成为对这一基本原则的重要实现形式。同时,祭文又是宣传传统文化,瞻仰前辈丰功伟绩,教育后世,团结后人及高扬正气,抨击邪恶的重要方式之一。正由于祭文的出现,使“死亡的可能性中还有一种更深的意义,有一种冒险拼搏的动力……不免一死的意识,不仅丰富了爱,而且建构了爱。”先辈夫祭妻,妻祭夫,子祭父母,父母哭子,弟告亡兄,师哀弟子,情真真,意切切,字字句句,力透纸背,爱的魅力得到充分展现。今天我们细数拜读,谁又能不怦然心动,凄然神伤,潸然泪下而自省、自勉、自强呢?
“浮生虽多途,趋死唯一轨”(韩愈秋怀诗之一),这是自然不变的永恒法则。但生者对死者的价值认同、情感寄托却为我们留下了更为可贵的东西。那些至情至性的艺术佳品,若对其产生根源有一认识,再细细品味,会更感其可读、可感、可传、可承。
(本文题为浅析古代祭文产生的渊源 作者:刘明湖,兰州市电大。)
-
金莲仙史 清代白话长篇神怪小说。四卷二十四回。自序署“台南青阳道人潘昶明广”。作者潘昶,字明广,号台南青阳道人,生平不详。成书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上
-
从前,蝙蝠曾仗着自己的长相特点,混迹在百鸟和群兽之间, 占了不少便宜。 白天, 蝙蝠见鸟群捕了好多好吃的虫子,便把鼠耳朵一缩, 张开翅膀,一扇一扇地飞到鸟群中说:“伙伴们,我也有一对会飞的翅膀,是你们
-
咏草闭门春雨后,芳草上阶生。讵知严霜月①,聊复一时荣。①讵,岂。【说明】历代诗词中,以春草为题材的很多,而取譬各异。这一篇字
-
汉·祢衡2南岳有精,君诞其姿3;清和有理,君达其机4。故能下笔绣辞5,扬手文飞6,昔伊尹
-
一位二十年代在北京作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把当时走街串巷的小贩用以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队,并且还分别列举了哪是管乐、弦乐和打击乐。他特别喜欢听串
-
骆驼城遗址太阳还从城东升起骆驼城里已无人声鼎沸人走了骆驼也走了唯留下一片骆驼刺在此踟蹰独行偌大的城池只有窒息的宁静我登上东北角的城
-
李清照香冷金猊, 被翻红浪, 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 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
-
【3677】中国经济2018(王德培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8万字,2018年1月第1版,52元)△聚焦十九大经济热点,深度剖析中国经济发展脉络。共
-
时: 或一日的黄昏。 地: 或一处。 人: 老翁——约七十岁,白须发,黑长袍。 女孩——约十岁,紫发,乌眼珠,白地黑方格长衫。 过客——约三四十岁,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
-
鲍照 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 (1) ,加秋潦浩汗 (2) ,山溪猥至 (3) ,渡泝无边 (4) ,险径游历。栈石星饭 (5) ,结荷水宿 (6) 。旅客贫辛,波路壮阔 (7) ,始以今日食时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