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材望》原文|翻译|赏析
宋·周密2
蹇材望,蜀人,为湖州倅3。北兵之将至也4,蹇毅然自誓必死。乃作大锡牌,镌其上曰5:“大宋忠臣蹇材望”。且以银二笏凿窍6,并书其上曰:“有人获吾尸者,望为埋葬,仍见祀7,题云‘大宋忠臣蹇材望’。此银所以为埋瘗之费也8。”日系牌与银于腰间,只伺北军临城,则自投水中;且遍祝乡人及常所往来者9。人皆怜之10。
丙子正月旦日11,北军入城。蹇已莫知所之12,人皆谓之溺死。既而北装乘骑而归,则知先一日出城迎拜矣。遂得本州同知13。乡曲人皆能言之14。
1本文是癸辛杂识续集中的一则,标题为后人所加。蹇(jian ):姓。2周密(1232-约1308):号草窗,南宋词人,有癸辛杂识、草窗词等。3倅(cui):副职,文中指副知州。4北兵:指元军。5镌(juan):刻。6二笏:二片。窍:孔。7见:加以。祀:祭奠。8瘗(yi ):埋葬。9“且遍”句:蹇材望遍告同乡和亲友,作为死前的诀别。10怜:敬爱。11丙子:指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旦日:初一日。12之:往。13“遂得”句:蹇就做了元朝的湖州同知。同知:元制每府州设同知一员,为佐官。14乡曲:乡野。
【析点】 这是一篇辛辣至极的讽刺小品。元军将至之时,“毅然自誓必死”,可是名垂青史的大事。蹇材望首先“作大锡牌,镌其上曰:‘大宋忠臣蹇材望’”,“大”则醒目,“锡”入水不化不烂,“镌”则永不磨灭;又拿两锭银子凿了小孔,为的是“日系牌与银于腰间”,银子上的几句话意为他殉国后,希望别人代为埋葬、祭奠,使“大宋忠臣蹇材望”得以流芳千古,至于银子则为“埋瘗”之费——身后之事料理得周周详详。他还遍告亲朋好友,作为死前诀别,赢得“人皆怜之”的好名声。前述,作者只如实写来,不动声色而春秋笔意自现,明眼人早已“从其弥缝极工处,便知其极破绽处”(明 ·李陈玉复友人):果真决意殉国,定是伤痛至极,哪里还有这份闲心来大肆张扬? 且张扬得如此周密? 果然,就在人们认为这“大宋忠臣”已溺死而杀身成仁的时候,他却身着元装,骑高头大马,得意洋洋地回来了。人们这才幡然醒悟,“则知先一日出城迎拜矣”。于是乎“自誓必死”的“大宋忠臣”,摇身一变即成了“大元忠臣”,照旧做他的州官。真不知在厓山被陆秀夫背着投了海的小皇帝见到如此“忠臣”会作何感想。
本篇构思极为巧妙,作者先让蹇材望“吹气球”,“气球”越“吹”越大,“则知先一日出城迎拜矣”似一根针,轻轻一刺,气球“砰”地一声便炸成了碎片,作者将欲抑先扬的手法运用到极致,讽刺鞭笞之力也达到了极致。至全文末句“乡曲人”从“皆怜之”一下子转为“皆能言之”,乡曲人对他的唾弃之音不绝于耳,正是:真理自在人心。
-
太阴不离毕,太岁仍在午。旱日与炎风,枯焦我田亩。金石欲销烁,况兹禾与黍。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悯然望岁者,出门何所睹。但见棘与茨,罗生遍场圃。恶苗承沴气,欣然得其所。感此因问天,可能长不雨?
-
韩幹是唐代著名画家,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善画人物,尤工鞍马,深得王维的推重。他是画家曹霸的弟子。本篇韩幹画马赞,用散文笔调的韵文写成,属于杂赞小品。
-
诗人固长贫,日午饥未动。偶然得一饱,万象困嘲弄。寻花不论命,爱雪长忍冻。天公非不怜,听饱即喧哄。君为三郡守,所至满宾従。江湖常在眼,诗酒事豪纵。奉使今折磨,清比于陵仲。永怀茶山下,携妓修春贡。更忆槛泉
-
《诗经》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北风其喈,雨雪其
-
计东邺中怀古正秋风, 词赋深惭谢氏工。生欲移家辞白雪, 殁随疑冢对青枫。诸王礼数何
-
《先秦散文·国语·勾践灭吴(节选)》原文鉴赏
-
张先《归朝欢》张 先 张 先 声转辘轳闻露井 ① 。晓引银瓶牵素绠 ② 。西园人语夜来风,丛英飘坠红成径。宝猊烟未冷 ③ 。莲台香蜡残痕凝。等身金,谁能得意,买此好光景。 粉落轻妆红玉莹。月枕横钗云坠
-
纳兰性德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
-
开篇“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记得”二字将词带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武陵,今湖南常德市。“相见日”三字,虽极平常,但却包含着那次相聚中种种快乐的情事,极为明白而又十分含蓄。从那以后,他们阔别六年之久,两人都尝尽了天涯作客的况味。
-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抒情的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