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黄几复·[宋]黄庭坚》原文与赏析
[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此诗是黄庭坚为怀念挚友黄几复所作。黄几复,名介,于宋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任广州四会县(今广东四会)知县。其时,黄庭坚在山东德州德平镇(今山东德平)任知监事。诗的上半首是对黄几复的怀念,诗人满怀深情,表达出与黄几复南北相隔,音信难通而友情难忘的感情,追忆了十年以前彼此一处,桃李春风中饮酒高谈的愉快情景。诗的下半首是对黄几复的称赞。但对其在垂暮之年仍屈居海滨为一县之令表现出爱怜与不平。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四立壁”就是四堵立着的墙壁。语出史记司马迁描述司马相如的贫困时用“家居徒四壁”,即一间空房之外,一无它物。“三折肱”,即三次折断了胳膊。左传有“三折肱知为良医”。是讲一个人断过三次胳膊之后,凭着他丰富的受治与护理经验也可以知道他算得上一个好的医生了。即与俗语所谓“久病成良医”同。这两句是称赞黄几复为官廉洁清贫与为政干练有为。但它蕴含着一个发人深思的哲理:不折肱亦能为良医。这是诗人运用逆向思维所获得的收获,闪耀着智慧的光采。生活中,人们所形成的某些思维定势,往往成了那些有违碍的言语与举动的护身符。比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之类,殊不知良药可以不必苦口,忠言也未必总是逆耳的。在通向理想与目标的途中应尽量减少损失和避免牺牲。
原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用典,即文心雕龙·事类所谓“援古以证今”“引成辞以明理”。刘勰对用典颇为赏识。钟嵘诗品对诗中用典却不以为然。诗中用典过多或不当,“虚字虚语”(钟嵘语)使诗变得晦涩难读,当然要不得。但寄黄几复全诗八句虽四处用典,仍明白晓畅。这是得力于诗中“虚字虚语”虽虚亦实。如“北海”“南海”、“寄雁传书”、“四立壁”亦能直解。“三折肱”也使人们容易想起“久病成良医”的俗语而得到解释。
-
(明)王守仁 客行长沙里, 山川郁绸缪①。 西探指岳麓, 凌晨渡湘流。 逾冈复涉险②, 吊古还寻幽。 杯壑有余彩, 昔贤此藏修③。 我来实仰止④, 匪伊事盘游⑤。 衔云开晓望, 洞野浮春洲。 怀我二三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乡村四月改写,内容包括改写古诗《乡村四月》,改写古诗《乡村四月》,把古诗乡村四月改成作为。一天,诗人翁卷来到一个村庄游玩。只见山陵和原野上一片碧绿,远远望去,就像一块碧绿碧绿的翡翠。诗人走着走着,来到一片金光闪闪稻田里,稻田中
-
熙熙春景霁,草绿春光丽。的历乱相鲜,葳蕤互亏蔽。乍疑芊绵里,稍动丰茸际。影碎翻崇兰,浮香转丛蕙。含烟绚碧彩,带露如珠缀。幸因采掇日,况此临芳岁。
-
古文观止·国语·祭公谏征犬戎 穆王将征犬戎,
-
东城移疾久离居,安得疑蛇意尽袪。诸老何为谗贾谊,君王犹未识相知。浮沉俗喜随时态,磊落材多与世疏。谁谓文章金马客,翻同憔悴楚三闾。
-
《朋友议书,虽各是己见,不可遂成嫌隙.圣贤原是说天下公理,岂容以偏私参之.》什么意思,
《朋友议书,虽各是己见,不可遂成嫌隙。圣贤原是说天下公理,岂容以偏私参之。》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清·颜元《言
-
《古代兵法散文·清代兵法·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原文鉴赏
-
【3313】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使命(许嘉璐著,中华书局,16万字,2017年6月第1版,48元)△共14讲:[1]当前文化问题的症结在哪里;[2]中华文化
-
【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注释与译文]眸,眼珠。六宫,后妃住处。粉黛,妇女的化妆品,这里代称妇女。这两句写杨贵妃的绝世丰姿:她回过来,转动眼珠一笑,便生出千娇百媚,整个宫院里的美女和她
-
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愁君独向沙头宿,水绕芦花月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