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使命
【3313】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使命
(许嘉璐著,中华书局,16万字,2017年6月第1版,48元)
△共14讲:[1]当前文化问题的症结在哪里;[2]中华文化源流(上);[3]中华文化源流(下);[4]文化的多元和中华文化特质;[5]中华文化和跨文化交际;[6]认识一下儒家经典;[7]训诂学与经学、文化;[8]关于儒学若干问题的辨识;[9]禅宗:中华文化相融之范例;[10]中华文化重任在肩;[11]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2]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13]漫谈“文化强国”战略;[14]对于中华文化和新文化建设的思考。
〇世界秩序=经济、文化霸权=新自由主义=美国价值观=文化帝国主义=“历史的终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〇中华民族,尤其是民族的知识精英,应:[1]清除掉自己身上潴留着的西方有害激素;[2]筛去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糟粕;[3]当今中华文化急缺者,为学者与现实、与大众、与教育系统之严重脱节;[4]学会并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国内的伟大事业,使中国人的智慧达到地球上一切有人居住之处。
〇亨廷顿断言,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冲突不可避免。福山宣称,美国的民主制度是人类历史的终结,人类社会最终要走向美国的模式,历史将把所有的人都塑造成抱有美国式的价值观、民主自由与个人至上的人。
〇文化发展的五大规律:变动不居、多元多彩、吸收异质、雅俗互动、表动底静。
〇据西方的经济学家测算,唐的GDP占全世界GDP的四分之三,明代还占三分之一。
〇只有文明最长寿。
〇比较,是认识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〇打破学科界限;提升至形而上;透视生活;培养高端。
〇中华文化可横向分类为民族、地域、雅俗、行业、形态文化,从纵向分为远古、殷商、先秦、西汉文化等。
〇文化分为表层、中层和底层三类。
〇中华文化的特点:重家庭、重稳定、重传承、重和谐、重道德、重现世、轻来世。
〇孔夫子带给我们有中国特色的信仰,这信仰就是圣。
〇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〇河上公的注:“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则无怨恶于天下,故长寿”。
〇如何“平天下”?用“王道”。“王道”,简言之,就是以先进的文化和高尚的道德来吸引、感化他人、他国,善待他人、他国。
〇佛教修行方法:[1]认真学习佛理;[2]出家苦行;[3]体悟自心;[4]受戒、坐禅、入定。小乘:[1]以罗汉果位为最高追求(欲念断灭,从而解脱,不再轮回);[2]出家苦行(完全摆脱世俗);[3]自觉(自我解脱);[4]重伦理与心理,“我”为精神构成,无实在自体。大乘:[1]以菩萨果位为最高追求(历经千百次生命,不断修持,为众生渴求佛果);[2]出家、在家(居士)均可;[3]自觉(悟道),觉人(以法普度众生);[4]虔敬玄奥:“空”(真如,无二实性,超越一切对立)。
〇约至9世纪中叶,由慧能之再传与三传弟子先后开创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史称“禅门五宗”。
〇中国,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古老国家,有责任为世界的和平、安宁、繁荣、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应把中华民族积累了几千年的智慧作为礼物送给五大洲。
〇“仓廪实而知礼节”(管子);老百姓的话:“温饱思淫欲”。
〇表层是物质文化,围绕着衣食住行的好恶取舍;中层是制度文化,即风俗、礼仪、宗教、艺术、制度、法律;底层是精神文化或者哲学文化。
(2017年12月2日上午11:40阅毕)
-
本文以“记”的本色而论,不拘成法,如行云流水,本应该写人、写堂,而本篇文章表面看从头到尾全是议论声;但是细品之下,却是无一字不是写人、写堂,无一字不是记其所应记。
-
(清)潘耒 不辞触热上嵩巅①,欲遣双眸尽八埏②。 翠岭千重包楚塞③,黄河一线下秦川④。 长安远隔浮云外, 乡国微分匹练边⑤。 清啸一声鸾鹤应, 随风飘去落何天? 【题解】 嵩山绝顶即少室山中峰,名峻极
-
尝闻薛公泪,非直雍门琴。窜逐留遗迹,悲凉见此心。府中因暇豫,江上幸招寻。人事已成古,风流独至今。闲情多感叹,清景暂登临。无复甘棠在,空馀蔓草深。晴光送远目,胜气入幽襟。水去朝沧海,春来换碧林。赋怀湘浦
-
春余草木繁,耕种满田园。酌酒聊自劝,农夫安与言。忽闻荆山子,时出桃花源。①采樵过北谷,卖药来西村。村烟日云夕,榛路有归客。杖策前相逢,沂然是畴昔。邂逅欢觏止,殷勤叙离隔。谓予搏扶桑,轻举振六翮。②奈何
-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精感石没
-
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1) ;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2) 。而浮生若梦 (3) ,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 (4) ,良有以也 (5) 。况阳春 (6) 召我以烟景 (7) ,大块 (8)
-
·刘 基· 蟾蜍游于泱瀼之泽,蚵蚾以其族见,喜其类己也,欲与俱入月,使鼁呼之。问曰:“彼何食?”曰:“彼宅于月中,身栖桂树之阴,餐泰和之淳精,吸风露之华滋,他无所食也。”蚵蚾曰:“若是,则予不能从矣。
-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是宋明理学心学派的集大成者,其讲课稿及书信、文集、诗作等被后人编纂成集。其中,《答徐成之》有两篇,是王守仁给徐成之的两封书信。
-
痛苦与厌倦之间 ◆ 叔本华 生命剧烈地在痛苦与厌倦的两端摆动,贫穷和困乏带来痛苦,太得意时,人又生厌倦。所以,当劳动阶层无休止
-
【原题】:胡彦功挽章中间家事少贬遂谢宾客绝馈饷者三十年已而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