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宋]苏轼》原文与赏析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熙宁十年(1077)中秋,苏轼在徐州写作此诗。对月抒怀、借月言理的诗作很多,苏轼集中也常能见到,这首绝句即为其一。
诗的前两句写月亮,后两句写感慨。第一句写月的“光”。“暮云收尽”,表时间已届夜晚,言云尽已是天澄如洗。“溢清寒”,溢,状月光满而流,其光既“清”且“寒”,一从视觉上说,一从感觉上讲。中秋之夜,天高气爽,凉气已浓,月光给人的感受已是玉洁冰凉了。月亮之“形”犹如“玉盘”。第二句写玉盘在天河间转动,悄然无声。这两句以月的“光”和“形”写出了月的“好”。这就为后两句的写感慨预设了条件。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月不会常圆不缺,天不会常晴不阴,象今夜的好月,不可能一直保持,不知明年中秋时在何处看明月,将会看到什么样的明月,词人缘月兴感,喟叹人的悲欢离合就如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难以捉摸,难以逆料。苏轼因屡遭贬谪,往往有前途未卜之感。如他的十月十五观月黄楼席上次韵:“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和子由山茶盛开:“雪里盛开知有意,明年开后更谁看?”东栏梨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都有一种人生如寄的伤感。
时光流逝不停,事物变化不定,这是客观规律。苏轼性格豁达,“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不完全是消极的人生观,而有把握当前、尽情观赏之意。他在水调歌头·中秋中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表明在客观环境变化中,自己应持的态度。就如他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持烛照花,就是怕花明天凋谢,不复再见如此美态。甚至他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也是说好景不长,更要把握住好景时刻。我们今天鉴赏苏轼的中秋月就要从积极的方面来领会,抓住大好时机,努力创造,使人生发出灿烂的光辉。
-
《石莲花·石莲花》咏石莲花诗鉴赏 司空曙今逢
-
炼尽少年成白首,忆初相识到今朝。昔饶春桂长先折,今伴寒松取后凋。[昔登科第,梦得多居先。今同暮年,洛下为老伴。]生事纵贫犹可过,风情虽老未全销。声华宠命人皆得,若个如君历七朝。[梦得贞元中及今,凡仕七
-
咏史高適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高適(约700—765),字达夫,史称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旧唐书·高
-
女吊大概是明末的王思任说的罢:“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这对于我们绍兴人很有光彩,我也很喜欢听到,或引用这两句话。但
-
崔颢简介及崔颢的代表作品 崔颢简介 【生平简介】 崔颢(?-七五四),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七二三)进士,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崔颢以才名著称,好
-
四大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故应为我发新诗。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借与玉川生两腋,天仙未必相思。还凭流水送人归。层巅馀落日,草露已沾衣。
-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名句】日月忽 ① 其不淹 ② 兮,春与秋其代序 ③ 。惟 ④ 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 ⑤ 之迟暮 ⑥ 。 【注释】①忽:迅速。②淹:久留。③代序:季节更相替换。④惟:思。⑤美人:指有德才、有作为的人。
-
名言: 其所以神化而超出众表者,殆犹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 句意: 所以能够出神入化并且超乎寻常, 几乎象天马在空中行走一样步骤不凡。 出处: 元·刘廷根《萨天锡诗集序》
-
摘抄即从文刊、文件等里阅读,再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最新美文摘抄,欢迎阅读。 最新美文摘抄 篇1 雨后,院里来了个麻雀,刚长全了羽毛。它在院里跳,有时飞一下,不过是由地上飞到花盆沿上,或由花盆上飞下来。看它这么飞了两三次,我看出来:它并不会飞得再高一些,它的左翅的几根长翎拧在一处,有一根特别的长,似乎要脱落下来。我试着往前凑,它跳一跳,可是又停住,看着我
-
孙逖夜到润州夜入丹阳郡,天高气象秋。海隅云汉转,江畔火星流。城郭传金柝,闾阎闭绿洲。客行凡几夜,新月再如钩。作者简介孙逖(6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