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山·[唐]李商隐》原文与赏析
[唐]李商隐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本篇为登山兴感之作。古人拜谒名山,登高而望落日,每每触发流光易逝、时不我待之慨,且常发而为诗。李白“登高丘而望远海”,顿生“扶桑半摧折,白日流光彩”之想(登高丘而望远海);杜牧登山则发“不用登临恨落晖”之叹(九日齐山登高);而李商隐本人在驱车登古原时也曾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凄凉感喟。本诗就是这位生性敏感而又忧郁的诗人“登山见日落、水流、云生,因伤流逝、悲迟暮而生出的非非之想”。(陈贻焮谈李商隐的咏史诗和咏物诗)
本篇前两句写时光流逝如水去云归日落,不能留驻。首句“从来系日乏长绳”化用晋傅玄九曲歌“岁暮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之意,谓白日西驰、流光易逝,虽欲系日而乏长绳,虽惜光阴而无法遏制其流逝。作者乐游原诗云:“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殆与此意相同。在第二句中,诗人进一步拓展视域,在俯仰交替的视角中看到了水流逝而去、云飘荡而归。“水去”比喻时间的流逝,典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诗人目睹了水去云归的景象,更加触发了时光流逝、不可留系之怨恨与怅惘。“恨”是全诗的诗眼,是这首诗歌中唯一直接传达作者感情的字眼。作者的这种“不胜”之“恨”即来源于“系日”与“乏长绳”这种主客观之间的矛盾,因而当他面对着水滔滔而流、云悠悠而逝的情状,自然就不能不怨从中来了。然而,作者在提出时间不能留驻这个主客观之间的矛盾之后,并没有在这个似乎无可解决的问题面前束手无策、驻足不前,而是突发奇想,试图以“就麻姑买沧海”的幻想形式来解决这一矛盾。“恨”在这里一转便成为克服这一矛盾的动力。麻姑,为古代神话中的女仙,自言曾“见东海三为桑田”,故作者以沧海属之麻姑,而云“欲就麻姑买沧海”。此句中的“沧海”紧承上句“水去”而出。因为水滔滔东流,归入大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而欲达长绳系日之愿,惟有使流逝不舍之水(即时间)无所归宿,故诗人有“买沧海”之奇想。李贺在苦昼短中亦云“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他们的这种奇思异想目的都在使时间长驻、以绝时光流逝之悲哀。但是,正当作者为了杜绝时间之归宿而欲就麻姑而买沧海时,乃忽见浩淼之沧海已变为一杯冰冷之春露。第四句“一杯春露冷如冰”点化了李贺的“一泓海水杯中泻”(梦天),意即指世事沧桑,时间无法留驻。作者用以解决这一矛盾的幻想因沧海之变杯露而无法实现,也就是说,时间是终不可留的。作者以“恨”为动力探索解决系日与乏长绳的矛盾,而终归于幻灭,则心头之“恨”何如哉!
本诗慨叹水去云回、时间易逝,极富哲理意味。而作者欲以长绳系日头、就麻姑买沧海,使时间永留,更具有积极的人生意义。但是,在诗歌中,这些哲理并不是干瘪的教义,而得到了血肉丰满的表现。首先,诗歌使达理与通情结合起来,使理与情融。面对白日西逝、长水东流的景状,诗人不是置身景外、无动于衷,而是以积极的情感参与方式,发现了蕴含其中的哲理意义,并因此而怨而恨。而这种怨恨交加的情感态度又促使他作进一步的哲理探讨,希望能以买沧海使时间永驻,然而沧海终不可买,诗人也只能抱恨终身。诗歌因情而见理,因理更动情,达到了情理交融的境界。其次,使哲理的表达与形象的刻画结合起来,使理与象合。哲理诗固然要表现哲理,但它首先是诗,因而它必须有形象。在这首诗中,作者没有作任何的抽象化的说理,而是将自己对人生的妙悟全部外化在形象之中,借形象得到表现;哲理即在形象之中。比如,珍惜光阴而无法阻止其流逝之理,诗人是用“系日乏长绳”的形象来体现的;而“水去云回”等形象则又表现了时间在无情流逝的道理。诗中哲理与形象的融合和拥抱既增加了形象的厚度,也强化了哲理的诗意化表现。此外,浪漫主义的奇思异想在本诗中也发出了眩目的光彩,它使本为沉稳厚重的哲理诗歌变得轻灵活泼,使读者于神奇中见真实,使诗歌于真实中见神奇,从而浓化了作品的诗意。
-
江间虽炎瘴,瓜熟亦不早。柏公镇夔国,滞务兹一扫。食新先战士,共少及溪老。倾筐蒲鸽青,满眼颜色好。竹竿接嵌窦,引注来鸟道。沈浮乱水玉,爱惜如芝草。落刃嚼冰霜,开怀慰枯槁。许以秋蒂除,仍看小童抱。东陵迹芜
-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出处】唐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寄漳、
-
苏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
-
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悬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作品赏析[注释](1)绮筵:精美丰盛的酒宴。(2)琴瑟:本为两种乐器,同时演奏,其音谐合,故比喻朋友的
-
[原文] (节选) 夏官司马第四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政官之属: 大司马,卿一人。小司马,中大夫二人。军司马,下大夫四人。舆
-
苶尽霜须照碧铜,依然春雪在长松。朝行犀浦催收芋,夜渡绳桥看伏龙。莫叹倦游无驷马,要将老健敌千钟。子云三世惟身在,为向西南说病容。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试题及答案选择题,内容包括古诗文选择题及答案看清楚选择题以及选择题的答案,古诗词选择题60道最好要高中的,必须有答案,求古诗选择题20道,要有答案,急急急。1.《史记》是一部__________。 A.编年体通史 B.编年体断代史 C.纪传体通史 D.纪传体断代史 2.郭沫若曾创作话剧《__
-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① 。(《吕氏春秋·贵公》) 【注释】 ①老聃(d
-
刘兄文高行孤立,十五年前名翕习。是时相遇在符离,我年二十君三十。得意忘年心迹亲,寓居同县日知闻。衡门寂寞朝寻我,古寺萧条暮访君。朝来暮去多携手,穷巷贫居何所有。秋灯夜写联句诗,春雪朝倾暖寒酒。陴湖绿爱
-
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