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岳阳楼记》·[宋]王十朋》原文与赏析
[宋]王十朋
先忧后乐范文正,此志此言高孟轲。
暇日登临固宜乐,其如天下有忧何!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今属浙江省)人。绍兴二十七年(1158)对策第一,官授绍兴府签判。后为秘书郎,历知饶、夔、湖、泉四州,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十朋一生关心国事,史载其“每见(孝宗)必陈恢复之计”,又“每以诸葛亮、颜真卿、寇准、范仲淹、韩琦、唐介自比”(宋史·王十朋传)。其读<岳阳楼记>诗正反映出诗人为人的风概。
欧阳修范公神道碑记载,范仲淹“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考仲淹一生志向、事迹,亦大略如是。但用文字表露这种人生哲学则首见于他的岳阳楼记。范仲淹提倡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概括了封建时代一些爱国志士的忧乐观,和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可以说这两句话对封建时代忧乐的意义作了最高层次的归纳。所以王十朋的七绝读〈岳阳楼记〉前二句就说“先忧后乐范文正,此志此言高孟轲”。读这两句,读者别以为诗人是随意拿亚圣孟轲来陪衬范公,他讲这话是经过一番比较的。孟子见齐宣王,与之讨论“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的问题,孟子的结论是“与民同乐”为乐,且“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梁惠王下)。显然,孟子是从他的民本思想出发,告诫宣王如何作王而劝其与民同乐。范仲淹讲先于天下的人为国事而忧,是以为国家为人民排忧解难为己任,而把一己的享乐放在天下人民安居乐业之后。这种忧乐观显示出个人对国家、民族强烈的责任感,是建立在对社会、对民众的奉献精神的基础上的,自比孟子所言高出一筹。
“暇日登临固宜乐,其如天下有忧何”,是诗人根据岳阳楼记内容,对范公当日登楼心态的想象之词。范仲淹究竟到未到岳阳楼,后人有不同看法。王十朋是用诗抒怀,不必用是否合于史实来苛求他。两句诗也是忧乐并举,写出范公心境的变化。“暇日登临固宜乐”是就一般人情而言,范公也是人,登楼览胜也会生乐。但他又是个“先忧后乐”之人,“其如天下有忧何”,天下有可忧之事,又怎么乐得起来呢?“暇日”句中的“固”字,“其如”句所用的感慨语气,都反映出诗人对范公的深刻理解,和对他为人的推服之意。无怪乎他每以仲淹自比。
再者,“暇日”二句虽为颂扬范仲淹而发,实则能概括古今许多伟大诗人创作心态变化的特点。本是赏心乐景,由于诗人忧国忧民,目睹乐景而益发生忧生悲。此类例子太多,比如杜甫登楼即云“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而登岳阳楼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有如愿以偿的欣喜之意,而尾联却云“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岂不是忧国忧民之悲压倒了短暂之乐。康有为、丘逢甲说得更具体,前者说“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感),后者说“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春愁)。可见,王十朋这两句诗对古代不少诗文家的创作心理都是适用的。不但如此,它还能道出古代许多民族精英在国家多事之秋己乐不乐而以天下为忧的特有心态。
-
文昌列宿征还日,洛浦行云放散时。鹓鹭上天花逐水,无因再会白家池。
-
袅袅啼虚壁,萧萧挂冷枝。艰难人不见,隐见尔如知。惯习元从众,全生或用奇。前林腾每及,父子莫相离。 作品赏析鹤注依梁氏编在大历初夔州作。《西阁曝日》诗:“流离木杪猿。”又《上后园》诗:“瘴毒猿鸟落。
-
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叠嶂隔遥海,当轩写归流。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
-
“新批评派”*和象征主义*的理论之一。他们从象征派的美学观点出发,认为文学作品只是独立的,客观象征物的有机叠合,是与外界绝缘的自给自
-
【名句】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语出汉代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宣公十五年》。肚腹饥饿的人,用歌声表达得到食物的热望;勤苦劳作的人们,用歌声述说自己艰苦的生活。两句话反映了作者现实主义的文学观点,说明文
-
昔人评此诗云:“字字沉实,字字动荡。”(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真是血性所发,故沉痛若此,不必于字句论工拙、气体辨家数。”
-
蕙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岭头梅。数枝残绿风吹尽,一点芳心雀啅开。野店初尝竹叶酒,江云欲落豆稭灰。行当更向钗头见,病起乌云正作堆。
-
下意识中的意象,亦称“深层意象”*。如美国“放射派”*代表诗人罗伯特·布莱的《一觉醒来》:“我的血管里海军舰队在出动,/水面上发出小
-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的首两句写玄宗“回马长安”时,杨妃死已多时,意谓“重返”长安是以杨妃的死换来的。尽管山河依旧,然而却难忘怀“云雨”之情。“云雨难忘”与“日月新”对举,表达玄宗欣喜与长恨兼有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南朝陈后主偕宠妃张丽华、孔
-
秋日正萧条,驱车出蓬荜。回望青门道,目极心郁郁。岂独恋乡土,非关慕簪绂。所怆别李君,平生同道术。俱承金马诏,联秉谏臣笔。共上青云梯,中途一相失。江湖我方往,朝廷君不出。蕙带与华簪,相逢是何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