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猿》全诗赏析
惯习元从众,全生或用奇。前林腾每及,父子莫相离。
作品赏析
鹤注依梁氏编在大历初夔州作。西阁曝日诗:“流离木杪猿。”又上后园诗:“瘴毒猿鸟落。”以二诗证之,良是。尔雅:猱,一名,善攀援树枝。袅袅啼虚壁,萧萧挂冷枝①。艰难人不免②,隐见尔如知。惯习元从众③,..全生或用奇④。前林腾每及⑤,父子莫相离⑥。
(咏猿,称其有见几之智。中间隐见二字,为通章之眼。啼壁,声相近。挂枝,形尚远。此为隐见发端。人不如猿,取其用智以脱险也。从众,能挂枝。用奇,能腾踔。此为隐见指实。父子不离,取其用智以全身也。杜臆:人于乱世,往往父子不保,公尝携子避乱,而恐其不能两全,具见苦情。)
①袅袅,声之长也。萧萧,群之寡也。谢脁秋竹曲:“从风既袅袅。”楚辞:“风飒飒兮木萧萧。”阴铿诗:“猿挂入櫩枝。”②艰难,犹云险阻。诗:“遇人之艰难兮。”③贾谊策:“习惯如自然。”按:后诗有“猿挂时相学”,故知惯习指挂枝也。淮南子“倍是从众。”④赵曰:全生,如搏矢、避矢之类。列子:虽全生,不可不有其身。通鉴·晋安帝纪:沈田子曰:“兵贵用奇。”⑤庄子:“独不见夫腾猿乎。”腾及,腾跃而相及也。⑥吴都赋:“猿父哀吟,子长啸。”【卢注】桓温入蜀,至三峡,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攀崖哀号。又齐武帝至景阳山,见一猿悲号,问丞:“此猿何意?”答曰:“猿子前坠崖死,其母求之不见耳。”此父子相离之证也。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宋濂《桃花涧修禊诗序》 宋濂 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玄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帅向
-
古文·出师表 诸葛亮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
-
这首从当时的形势赞扬胡邦衡的精神,痛斥秦桧。首句写国势险危,大厦将倾,非一木所支,加个“元”字,是说明知如此,但还是要尽自己的力量来支撑危局。“拄”和上句“支”字呼应。这两句暗用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来赞扬胡邦衡的忠义。第三句讥刺
-
晨登西斋望,不觉至夕曛。正当秋夏交,原野起烟氛。坐听凉飙举,华月稍披云。漠漠山犹隐,滟滟川始分。物幽夜更殊,境静兴弥臻。息机非傲世,于时乏嘉闻。究空自为理,况与释子群。
-
【评析】 民间谚语。该句意思是: 人富有时应该安守本分,不应该骄奢淫逸,飞扬跋扈,应以平等之心待人。贫穷者的思量一定要走在正道上,不要枉自思量做不正当的事,自作下贱。反而要思量发愤图强、勤劳致富。总之
-
师道类名言赏析《圣人,百世之师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仇之忍第三十七仇之忍第三十七 血气之初,寇仇之根。报冤复仇,自古有闻,不在其身,则在子孙。人生世间,慎勿构冤。小吏辱秀,中书憾潘
-
《先秦散文·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原文鉴赏 齐
-
劳将白叟比黄公,今古由来事不同。我有商山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中。
-
第 一 章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