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二首(其一)·[唐]王贞白》原文与赏析
[唐]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王贞白,字有道,尝与罗隐、方干、贯休相唱和,在唐末颇有诗名。曾手编所为诗及赋、文等为灵溪集七卷,传于世。他自称他的诗“不要俗人知”(寄郑谷),“名言与俗违”(赠张处士),唐才子传说他的诗“学力精赡”、“清润典雅”,唐诗纪事说他的诗“皆臻前辈之阃阈者也”。他的诗确达到了精微深奥的境界。
这首诗题为白鹿洞,白鹿洞有白鹿书院,系读书处所。唐贞元年间,李渤为江州刺史,在他曾隐居的庐山五老峰下,引流植花、建台筑殿,号为白鹿洞。因李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以此得名。唐末兵乱,高雅之士多来此读书。王贞白为江西人,他有诗句“诗味匡山色,卧谙湓浦声”(赠浔阳冯明府)可见也曾在此读过书。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著名学者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等都曾在此讲过学。
这首诗的第一句说读书的乐趣。从春到冬,从晨到暮,都陶醉于书中,“不觉”时光已逝,这就自然地引出第二句说时光的珍贵。光阴之珍贵,诗人用“金”作比,以显示其价值。其实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光对一个人来说,稍纵即逝,逝则不回,不可逆转。金银尚可创造,时光无法增加。书海无涯,人生有限,要克服这一矛盾,一是要不浪费分秒时间,一是提高时间的单位效率。诗人叫人惜时读书之语,深知人心,故流传久远。
诗的三、四句说,如果不是道人来引笑,则仍然沉湎在对“周情”、“孔思”的追寻中。周情指周诗,即诗经;孔思指孔子的思想,即论语。诗经、论语为学习内容,“追寻”为学习方法和态度。由此反衬学习的认真,一心一意在探寻诗义文意,毫不懈怠。
王贞白告诫人要惜时,不落入青春易老、韶华易逝的一般感慨,没有人生短暂、荣华不久的悲叹,而教导人惜时读书。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所讲的读书内容不外是儒家经典,但宽泛地理解,今天人读书也应如此。同时“一寸光阴一寸金”讲时间价值,超出了读书的范围,揭示了普遍规律,此语内容既深刻,且形象通俗,音调谐适,也就成了人们的口头语,在人们生活中起了巨大的激励作用。
-
庾信故人倘思我, 及此平生时。莫待山阳路, 空闻吹笛悲。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个字
-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哲理事理·自然”类的诗句。 僻远的丹山路上,艳丽的桐花开满山野,花丛中不时传来
-
仙院文房隔旧宫,当时盛事尽成空。墨池半在颓垣下,书带犹生蔓草中。巡内因经九重苑,裁诗又继二南风。为兄手写殷勤句,遍历三台各一通。
-
蓬岛烟霞阆苑钟,三官笺奏附金龙。茅君奕世仙曹贵,许掾全家道气浓。绛简尚参黄纸案,丹炉犹用紫泥封。不知他日华阳洞,许上经楼第几重。
-
此词在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中,寄寓了因缘自适、看透名利、归真返朴的人生态度,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浩叹。 上阕头六句描写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一叶小舟,荡着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
-
古文观止·明文·高启·书博鸡者事 博鸡者袁①
-
《阮郎归》又名《宴桃源》、《醉桃源》、《碧桃春》等,此词咏其本意。典出汉刘晨、阮肇遇仙之事,此调常用来写冶游、艳遇,这首词也是如此。“渔舟容易入春山,仙家日月闲。”写一叶渔舟,于无意间进入春山仙境,领略到与人世间不同的悠闲岁月。“容易”,
-
徐聋子和儿子都爱钓鱼。徐聋子有根一丈余长的斑竹钓竿,节疤粗且节距短,起码在山谷豁口处生长十几年才有此仙风道骨。这根钓竿是他的宝贝,
-
宋词典故·腹内胎生异锦 【出典】 见“才减江淹”条。 【释义】 传说江淹曾梦张协向他讨还余锦。 【例句】 腹内胎生异锦,笔端舌喷长江。(柳永《西江月》[腹内胎生异锦]57)这里活用江淹事以富于文才自诩
-
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