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桑·[六朝]谢灵运》原文与赏析
[六朝]谢灵运
诗人陈条柯,亦有美攘剔。
前修为谁故?后事资纺绩。
常佩知方诫,愧微富教益!
浮阳骛嘉月,艺桑迨闲隙。
疏栏发近郛,长行达户场。
旷流始毖泉,湎途犹跬迹。
俾此将长成,慰我海外役!
这首诗,当作于谢灵运任永嘉(今浙江温州)太守之时。诗写作者劝农种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欣慰心情。
诗的前四句为第一层,赞美种桑之前贤。“诗人陈条柯,亦有美攘剔”,这开头两句,引诗经说明,种植桑树,剪治枝条,是自古以来受到赞美的。接着说:“前修为谁故?后事资纺绩。”前贤为什么要种桑呢?这是为了帮助后人纺织事业的发展。前修,即前贤,前代的贤人。纺绩,缫丝叫纺,织麻叫绩。这两句,说明种植桑树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
诗的中间六句为第二层,叙作者之劝农种桑。“常佩知方诫,愧微富教益”,我心中熟知礼法的告诫,常常因没有办法教百姓富益而感到惭愧啊!佩,心中默默记住。知方,熟知礼法。微,无的意思。这两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正因为感到惭愧,所以便想到要效法前贤,下面也就写种桑了。“浮阳骛嘉月,艺桑迨闲隙”,阳春嘉月,是会快速过去的,现在趁着农事空闲的时候,发动百姓栽种桑树。古语说:“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作者熟知礼法的告诫之后,能付之实践,做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好事。这真是“语语皆能践,万卷非空虚”。接着就描绘种桑的场景:“疏栏发近郛,长行达户场。”种植的桑树,犹如稀疏的栏杆,从外城开始,一长行一长行地向远郊伸展,有数千万株。
诗的最后四句为第三层,抒写作者欣慰的心情。“旷流始毖泉,湎途犹跬迹”,宽阔的流水开始于涓细的小流,遥远的路途必须一步一步地走才能到达。旷流,宽阔的流水。毖泉,初出的汩汩而流的泉水。湎,当“缅”之误。缅途,遥远的路途。跬,古时称半步为跬,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一步。这两句诗,也道出了事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近到远的这一深刻哲理。由于认识到这一哲理,所以作者种桑后的心情,就感到十分欣慰。“俾此将长成,慰我海外役”,预计使这些桑树长成时,于蚕业生产是有利的,这是我供职海滨值得欣慰的事。诗中反映出谢灵运认识到前贤之言虽美,只有加以实践才能成为好事;而实践又必须一步步地进行,不可能一蹴而就。理论要转化为实践,实践又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首虽然是田园诗,但它的含义不仅仅在写田园风光上,寓有深意,给人以哲理思考。作者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矫揉雕琢痕迹明显。可诗中的几组对句,却增加了诗歌的整齐之美。
-
古朗月行 【作者】:李白【年代】:唐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
-
【原题】:黎道人自长沙入闽解后见这论蝗颇有所得自言居醴陵山中有田庐养鱼种竹可以卒岁作取足庵义方堂优游其间藏书教子甚乐也遽还求诗赠之
-
断云残雨。洒微凉、生轩户。动清籁、萧萧庭树。银河浓淡,华星明灭,轻云时度。莎阶寂静无睹。幽蛩切切秋吟苦。疏篁一径,流萤几点,飞来又去。对月临风,空恁无眠耿耿,暗想旧日牵情处。绮罗丛里,有人人、那回饮散
-
南朝·宋·刘义庆人有问殷中军1:“何以将得位而梦棺器2,将得财而梦矢秽3?”殷曰:“官
-
【原题】:闻刘东山司马致仕之命是日得谢方石祭酒到家日所寄诗感而有作
-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不通
名言: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
《贺新郎 夏景》·苏轼 苏轼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午转,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都是,风敲竹。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
-
【注释】:(客言咸阳宫亦废,有民种瓜其上,感而遂赋。)
-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散文阅读的答题策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找“要素”。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对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
-
广陵花月尝同醉,睢苑风霜暂破颜。但喜交情久弥重,休嗟人事老多艰。壮心未忍悲华发,强饮犹能倒玉山。留滞江湖应不久,多为春酒待君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