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王昌龄隐居》禅思哲理诗赏析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①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②,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③。【注释】
①常建,生卒年、字号不详。唐才子传说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年为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练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五十七首,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
②茅亭:茅屋。
③鸾鹤群:诗人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
【诗本事】
常建和王昌龄是开元十五年(727)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但出仕后的经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常建“沦于一尉”,只做过盱眙县尉,此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即西山)。王昌龄及第时大约已有三十七岁,此前曾隐居石门山。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常建任职的盱眙(今江苏盱眙)与石门山分处淮河南北。常建辞官西返武昌樊山,大概渡淮绕道不远,即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
【赏评】
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曲曲折折,见不到头。在石门山上望去,只看见一片片白云。抬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依然多情来伴客人。王昌龄住处清贫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即所谓“茅亭”。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莳药,见出他的为人和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所养的药草依然长得茂盛。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
诗人善于在平易地写景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就此诗而论,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
【诗评选辑】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
-
“达活泉走着……”,在微博上发状态的时候大约是在四年前,那时确诊为高血压,医生说走走好。达活泉是个公园,在邢台市,据说是全省市区内
-
【3570】品人录(易中天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6 4万字,2018年1月第1版,48元)△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历史更替避不开个人参与
-
吃油饼过去长沙人把贪污钱财叫做“吃油饼”,油饼也确是长沙那时的美食,是普遍清贫中的一点膏腴。我从小生活在长沙,四六年起开始进茶馆面
-
月,盈了又亏,亏了又盈,它始终如一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使人们在四季更替中感受阴晴圆缺、悲欢离合。有多少人望着月万般无奈地长吁短叹生
-
宋·陆游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
-
清平调词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卷一《独坐敬亭山》已介绍。由于李白受到唐玄宗同
-
龙节对持真可爱,雁行相接更堪夸。两川风景同三月,千里江山属一家。鲁卫定知联气色,潘杨亦觉有光华。[予与二公皆忝姻戚。]应怜洛下分司伴,冷宴闲游老看花。
-
“山对面兰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这两句写的是远景。在“山对面”行走,作者看到对面山上层峦叠翠,路边的小草已长至人的半腰高,染绿了整个沙洲。一个“堆”字将山的颜色由“兰”至“翠”的情形写得有层次感,生动形象。一个“染”字将草的颜色写得
-
古文·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某启(1):昨日蒙教(
-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关于描写“情感抒写·爱国忧民”类的诗句。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举兵造反,朝廷统治者仍寻欢作乐,百姓苦难已极。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