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清平调词》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清平调词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卷一独坐敬亭山已介绍。由于李白受到唐玄宗同母妹妹玉真公主等人的推荐,于天宝初年(742)被玄宗召见,旧题唐人李濬撰的松窗杂录记载了李白写此诗的情况:“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龟年遽以词进。上命梨园弟子略约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太真妃持颇黎七宝杯,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领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
“清平调”为乐府歌曲名称,为唐玄宗自度曲。清平调词三首为李白按其曲调所创作的三首词。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前两句写杨贵妃的美丽。首句写见到绚丽的彩云就想到贵妃美丽的衣裳;见到红润的牡丹花就想到贵妃美丽的容貌。换句话说,就是贵妃美丽的衣裳,就像绚丽的彩云,贵妃美丽的容貌,就像红润的牡丹花。次句写春风拂煦,露华滋润中的牡丹花是最鲜艳的。这句话表面上没有写杨贵妃的美丽,实际上还是在称颂杨贵妃的美丽。春风拂煦,露华滋润中的牡丹花是最美的,而受到皇帝宠爱与眷顾的杨贵妃也是最美的。“槛”指花栏。
后两句将杨贵妃比喻成生活在仙境中的仙女。三句写贵妃如同远远地立在仙境山头上的仙女。“群玉山”据山海经·西山经可知,是西王母生活的地方。末句写贵妃如同在月下“瑶台”偶然相逢的仙女。“瑶台”也是神话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晋王嘉拾遗记描写道:昆仑山“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台基。”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想象。李白奉旨写清平调词的时候,并没有见过杨贵妃,所以他只能凭借想象来写杨贵妃的美丽。首句中两个“想”字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李太白全集王琦注:“李用二‘想’字,化实为虚,尤见新颖。”黄叔灿唐诗笺注卷八说:“着二‘想’字妙。次句人接不出,却映花说,是‘想’之魂。‘春风绰约’,‘露花浓’想其芳艳,脱胎烘染,化工笔也。”后两句则启发读者去想象,三句写远远地看,四句写在月色朦胧中看,都看不清楚,究竟如何美丽需要想象,而越想象也就觉得越发美丽。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高中生如何古诗词鉴赏,内容包括高中古诗文如何鉴赏,高中语文古诗文鉴赏怎么做,高中古诗文如何鉴赏。鉴赏古文诗首先要结合当时年代和社会的背景 并了解作者的经历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来阐述古诗的主要内容 诗歌的发展史 诗经,楚辞,汉魏六朝
-
泉石磷磷声似琴,闲眠静听洗尘心。莫轻两片青苔石,一夜潺湲直万金。
-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1],轻罗小扇扑流萤[2]。 天阶夜色凉如水[3],坐看牵牛织女星[4]。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
-
《满庭芳 促织儿》 月洗高梧,露溥幽草,宝钗楼外秋深。 ① 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②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沈。 ③ 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④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
-
【名句】近贤则聪,近愚则聩 语出唐代皮日休《耳箴》。接近贤明的人,自己就聪敏;接近愚昧的人,自己也会变得昏庸。聩:耳聋,昏聩。
-
国民政府除设立全国经济委员会外,还设立了资源委员会。 资源委员会系国民政府为调查控制全国国防资源及基本工业建设事业的管理机构,其前身是蒋介石自任委员长的国防设计委员会。 1932年3月蒋介石就任南京国
-
君住澧水北,我家澧水西。两村辨乔木,五里闻鸣鸡。饮酒溪雨过,弹棋山月低。徒闻蒋生径,尔去谁相携。
-
《戚氏》 年代:宋作者:柳永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 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 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 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 远道迢递,行
-
《德教者,人君之常任也,而刑罚为之佐助焉.古之圣帝明王,所以能亲百姓,训(顺)五品,和万
《德教者,人君之常任也,而刑罚为之佐助焉。古之圣帝明王,所以能亲百姓,训(顺)五品,和万邦,蕃黎民,……实德是为,而非刑之攸致也。》
-
“阑珊火树鱼龙舞”,首句便道出上元节夜里的繁华景象,上元亦是元宵节,元宵佳节,家人团聚,上街观灯赏花,好不热闹。纳兰此处写的火树鱼龙舞,正是当时社会上,元宵节的热闹场景。而后一句写道: “望中宝钗楼远。”所谓“宝钗楼”是指歌楼酒肆,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