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香溪,舟人屈某为予言:屈大夫实产是乡,原其始祖也。
[近代]龙鸣剑
浩气英风死不磨,古祠遗像照沧波。
史公椽笔分明在,千载光争日月多。
龙鸣剑(1878—1911),字雪嵋,四川荣县人,同盟会会员。1911年参与四川的保路斗争,曾亲率同志军攻打成都,因装备和补给缺乏而失败。不久积劳成疾,病故于宜宾乡下。
香溪,是湖北省秭归县境内的一条河流。相传,王昭君出塞和亲前,曾返里省亲,在溪流中洗脸时把珍珠掉进溪流里,因此,溪水一年四季湛蓝碧透,香气四溢,故又名昭君溪。诗人过香溪,自然耳闻到这一美好的传说,但没有引起诗人的雅兴,而舟子言“屈大夫实产是乡,原其始祖也”的话却牵动了诗人的忧思怀古之情,发而为诗。这是其中的一首。诗通过对屈子的缅怀,以激情昂扬的笔触,颂扬屈原的“浩气”,表现了诗人为祖国和革命献身的决心和信心。
起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浩气英风死不磨”。浩气英风,指屈原的光明正直的气概和英爽的风度。死不磨,言屈原人死而精神永不消逝。这里,诗人将“形”与“神”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虽死犹生的具体形象之感。次句乃是首句“死不磨”的具体表现:“古祠遗像照沧波”。沧波,犹言沧桑。人间世事,此谢彼起,有盛有衰,总是不停地变化。而屈原精神永照沧波。屈原死后,楚人为了悼念这位忠直的爱国诗人,就为他树碑建祠。据陆游入蜀记和清一统志记载,屈子祠在归州(秭归)城东南五里处。历代骚人雅士,途经秭归,都要谒墓凭吊,怀古抒情。“照沧波”三字,颇能再现一代伟人的“浩气英风”。此句乃为咏古,但含有议论、抒情。它紧密地围绕主题,显示古迹特征,却不独立予以描写,使之溶于议论化为情境,渲染了诗的抒情气氛。
如果说首二句是写由眼前的古祠遗像而引起诗人的敬仰之情,那么末二句则是引经据典进一步写屈子的“浩气英风”:“史公椽笔分明在,千载光争日月多。”史公,太史公的简称,即司马迁;“椽笔”,即如椽大笔,或大手笔。晋代人王珣梦见有人送给他一支像椽子一样的大笔,不久朝廷果然叫他写重要的文章。此指史记。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其志絜,其行廉,……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贞索隐也云:“屈平行正,以事怀王,瑾瑜比洁,日月争光。”诗人抚今追昔,触景生情,借来化用为诗,成为高妙而含情韵的议论与抒情,抒发其对这位“与天地同寿、与日月争辉”的伟人的无限敬仰之情。末句呼应了首二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诗中除了“古祠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三句皆是议论,然议而不空,句句含情,耐人寻味、成为千古咏史名篇。
-
游人献书去。薄暮返灵台。传道寻仙友。青囊卖卜来。闻莺忽相访。题凤久裴回。石髓空盈握。金经秘不开。还疑缝掖子。复似洛阳才。
-
(公孙丑上) 处理事情,必先计划思考,不要预期、预测。必须专心一致,并且不可事先考虑其结果或利益。因为只一味地考虑结果或利益的话,反而有碍志气,所以切勿如此作为。 无论什么事,必须让它自然发展,是不能
-
此词描写秋日旅行,舟行后乘舆,舆行后又乘舟,点染途中山水景物,遂觉无枯寂之色。“恰好乌篷小小,载一肩秋色。”情景俱佳,极富情致。全词写秋景而不落俗套,独具特色。
-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1]。 春风又绿江南岸[2],明月何时照我还? [题解] 瓜洲,在今江苏邗江南
-
忽报南昌令,乘骢入郡城。同时趋府客,此日望尘迎。文苑台中妙,冰壶幕下清。洛阳相去远,犹使故林荣。
-
《倾杯》 年代:宋作者:柳永 水乡天气,洒蒹葭、露结寒生早。 客馆更堪秋杪。 空阶下、木叶飘零,飒飒声干,狂风乱扫。 当无绪、人静酒初醒, 天外征鸿,知送谁家归
-
[南朝·梁]吴均 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是时张博望,夜赴交河城。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君恩未得报,何论身命倾。 《入关》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此诗是吴均的拟作。 一般地说,乐府诗的题材有其
-
缭绕府西面,潺湲池北头。凿开明月峡,决破白苹洲。清浅漪澜急,夤缘浦屿幽。直冲行径断,平入卧斋流。石叠青棱玉,波翻白片鸥。喷时千点雨,澄处一泓油。绝境应难别,同心岂易求?少逢人爱玩,多是我淹留。夹岸铺长
-
作者: 叶嘉莹徐晓莉 【原文】:玉楼春(2)晚妆初了明
-
【原题】:皇帝上平上皇帝寿乐曲·洒再行罢用圣德重光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