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过丹阳县·[宋]杨万里》原文与赏析
[宋]杨万里
风从船里出船前,涨起帘帏紫拂天。
检点风来无处觅,破窗一隙小于钱。
杨万里的晓过丹阳县五首,都是写船上所见所闻。其它四首基本上就事论事,而这一首却含理于事,理趣盎然。
“风从船里出船前,涨起帘帏紫拂天。”诗人开句就留下一个悬念,将一个反常现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一般地说,船在河上航行,河风吹拂,风是迎船而来,这里的风怎么从船舱里往外吹呢!真令人感到蹊跷。看来这股风还不小,涨起了船舱的帘帏,坐在舱里的诗人看到满天紫色。于是诗人要看一看风究竟是从什么地方吹来的。“检点风来无处觅”,一个“觅”字,把这股风的神秘推向更深一层,悬念气氛更浓。既然还要“觅”,说明风源不是显而易见。但世界上的事情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总有个原因。于是读者非常急切地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最后一句,诗人不动声色轻轻一点,抛出解悬之笔“破窗一隙小于钱”,原来舱壁上裂了一个比钱还小的小小的缝,风就是从这里灌进来的。这就照应了前面的“无处觅”。难怪风从船里起,原来破窗有一隙;难怪“无处觅”,原来此隙“小于钱”。读完全诗,才使人原委大明,不禁点头称是。
这首诗明则写事,实则言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没有绝对孤立的事物。任何一个事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如此的条件和原因。一些看起来反常的事物,不过是这类特殊矛盾在某种条件下的客观表现,只要搞清楚了条件和原因,其特殊性就会迎刃而解。风从船里起,这一不同常态的表现其原因是因为破窗有一隙。所以,现实生活中我们看问题不能被某种假象所迷惑,要认真去寻找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我们就事论事地看问题,处理问题,必然会是盲人瞎马,结果是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杨万里这首小诗写得轻松自如,信手牵来,却事理交触,浑然一体。全诗不言一理,而理盈其中,特别是前三句丝毫不露,最后一句画龙点睛,给人柳暗花明之感。
-
这首《长安秋夜》颇具特色,因为这不仅是李德裕的诗,而且是诗的李德裕。它像是一则宰辅日记,反映着他从政生活的一个片断。 中晚唐时,强藩割据,天下纷扰。李德裕坚决主张讨伐叛镇,为武宗所信用,官拜太尉,总理戎机。“内官传诏问戎机”,表面看
-
整顿衣巾拂净床,一瓶秋水一炉香。不论烦恼先须去,直到菩提亦拟忘。朝谒久停收剑佩,宴游渐罢废壶觞。世间无用残年处,只合逍遥坐道常
-
作者写了陈后主、南齐东昏侯的荒淫无耻,强调尽管金陵是“钟皇龙蟠,石城虎踞”险要之地,也保不住统治者的衰亡。皇帝的宫阙和贵族的府第,如今都是寻常百姓的茅舍。这就是历史提供的借鉴。
-
八月阴山雪满沙,清光凝目眩生花。 〔2〕 插天绝壁喷晴月,擎海层峦吸翠霞。 〔3〕 松桧丛中疏畎亩 〔4〕 ,藤萝深处有人家。横空千里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夸。 〔5〕 〔1〕该诗描绘了阴山山脉的奇丽雄
-
山村的路崎岖得像一挂曲里拐弯的驴肠子,星星点点地将每家每户牵在一起。记得姥爷家盖房那年,天一擦黑,姥爷就会沿着这条小路各家各户东奔
-
读潇潇的诗是一种有时愉快、有时沉郁、有时淡雅、有时哀婉、有时恐惧、有时释然的精神旅行。视觉的快感,形象的撞击,感觉的玩味,形而上的
-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校《望岳》 2、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
-
昔者龙蹲东鲁,陈礼乐而救苍生〔2〕;虎据西秦,焚诗书以愚黔首〔3〕。通其变,参天二地
-
长告今朝满十旬,从兹萧洒便终身。老嫌手重抛牙笏,病喜头轻换角巾。疏傅不朝悬组绶,尚平无累毕婚姻。人言世事何时了,我是人间事了人。
-
岳飞《题青泥市寺壁》 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贞节报君仇。 ②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③ 【注释】 ①青泥市寺:即青泥市萧寺,寺早已废,故址在今江西省新干县。诗题一作《题新淦萧寺壁》。②君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