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吕]四块玉·恬退·[元]马致远》原文与赏析
绿鬓衰,朱颜改,羞把尘容画麟台。故园风景依然在:三顷田,五亩宅,归去来。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散曲作家,有“曲状元”的美称。他年轻时曾迷恋过功名,后来对黑暗的官场感到失望,于是寄情诗酒,隐居于山水之间,成为一个啸傲风月的名士。南吕·四块玉·恬退共四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曲题“恬退”是淡于名利,以退隐为乐事的意思。这组散曲表现了作者蔑视功名,追求美好自由生活的意愿,也可以说是一篇决心辞官归隐的宣言书。
曲的开头,从晚年的形貌落笔,“绿鬓衰,朱颜改。”意思是乌黑的头发变白了,青春健壮的红颜也变成焦黄的脸色。接着由外貌的刻画转入心理活动的描写:“羞把尘容画麟台”。尘容,犹尘相,世俗的面目。麟台,汉阁名,即麒麟阁。在未央宫内,为汉武帝时所建。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把霍光、张安世、苏武等十一位功臣的像画于阁中,以表彰其功勋。后人就以画像麒麟阁象征建立卓越的功勋与最高的荣誉。这里的“羞”字,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之情。开头二句起得平常,但用意深刻。因为只有经过前半生的官场体验,才有对名缰利锁的超越,才能进入一个人生的更高境界。马致远在哨遍一曲中写道:“半世逢场作戏,险些儿误了终焉计。白发劝东篱,西村最后幽栖,老正宜。”“白发劝东篱”可作为前二句的注脚,其中包含着多少惊心动魄的教训。同时也说明,他的辞官归隐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多年人生体验之后的重要而慎重的抉择。
既然官场不是“终焉计”,那么什么是作者的理想归宿呢?散曲由此引出后半部分的描写。“故园风景依然在”,什么是故园依然存在的风景呢?恬退的第二首写道:“绿水边,青山侧,竹影松声两茅斋。”青山与绿水,说明故园风景之美,也流露出归田之后地喜悦之情。依然存在的“松竹”相当于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松菊犹存”。松菊竹都是傲霜耐寒的花木,一向是忠贞坚强的象征,作者的节操于此可见。“三顷田,五亩宅”当然也是依然存在的风景之一,但也说明了故园还能解决食住问题。既然如此,“归去来”就成为势之必然。用“归去来”结尾也表达了辞官归隐的决心。
真正的好诗往往是诗人真正感情和人格的自然流露。该曲抒发了对人格理想的追求,对人的精神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在艺术上,全曲七句,寥寥二十九个字,就刻画出了一个安贫守志,不为功名利禄所累的士人形象,真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该曲语言清新豪爽,声调和谐优美,形成了真率醇厚富有哲理的意境。散曲的结尾,借用归去来辞的套语,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它能唤起人们更多的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
【生卒】:1894—1963【介绍】: 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著名达尔文主义者托马斯·亨利·赫胥黎之孙,《赫胥黎传》作者伦纳得·赫胥黎之子
-
黄河滚滚。即使这儿只是上游,还没有具有一泻千里的规模,但它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 大水车在河边缓缓地转动着,从滔滔激流里吞下一木罐一木罐的黄水,倾注进木槽,流到渠道里去。这
-
永 ① 有某氏者,畏日 ② ,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 ③ ;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 ④ 无完衣,饮食大率
-
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纳麻衣称道情。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
-
作者: 张红梅 【本书体例】
-
《临江仙》 年代:宋作者:柳永 鸣珂碎撼都门晓,旌幢拥下天人。马摇金辔破香尘。壶浆盈路,欢动一城春。 扬州曾是追游地,酒台花径仍存。凤箫依旧月中闻。荆王魂梦,应认岭头云。
-
君不见徐卿二子生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大儿九龄色清澈,秋水为神玉为骨。小儿五岁气食牛,满堂宾客皆回头。吾知徐公百不忧,积善衮衮生公侯。丈夫生儿有如此二雏者,名位岂肯卑微
-
阮籍常与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聚集在竹林下喝酒,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首句以阮籍比郑愔,说郑愔像阮籍一样以善饮出名,如今在清风里,在竹林下坐着豪饮。竹林是用典,也是写实。 三四句写郑愔喝得半醉的时候,放下衣衫的长袖
-
【出典】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六《晋庐山释慧远》:“及届浔阳,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住龙泉精舍。此处去水本远,远乃以杖叩地,曰:‘若此中可得栖止,当使朽壤抽泉。’言毕,清流涌出,浚以成溪。”
-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名言: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注释: 当不义: 指父亲或君主的行为不合道义。争: 谏争。焉: 如何。 句意: 所以当父亲或君主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