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子·[宋]孙唯信》原文与赏析
[宋]孙唯信
三叠古阳关。轻寒噤,清月满征鞍。记玉筍揽衣,翠囊亲赠,绣巾揾脸,金柳初攀。自回首,燕台云掩冉,凤阁雨阑珊。天有尽头,水无西注。鬓难留黑,带易成宽。
啼妆,东风悄,菱花在,拟倩锦字封还。应想恨蛾凝黛,慵髻堆鬟。奈情逐事迁,心随春老,梦和香冷,欢与花残。闲煞唾茸窗阁,十二屏山。
孙唯信这首词,写词人征旅途中,触景而情牵,追忆往日与恋人相聚时的种种缱绻之态。有相思,有伤感,有“绣巾揾脸,金柳初攀”时的欣悦,亦有“心随春老,梦和香冷”时的无奈。如诉如哝,回肠荡气,娓娓道出词人心曲。有较浓的“花间”味。上阕末推出“天有尽头,水无西注,鬓难留黑,带易成宽”的富于生活哲理的词句。
“天有尽头,水无西注”。苍天茫茫,再大也有边际;流水汩汩,再曲也不会以西方为归宿。”鬓难留黑,带易成宽”。光阴冉冉,岁月蹉跎,谁也难叫青春常驻;人世艰难,诸多烦忧,却易令人难于自拔而日渐消瘦。“天有尽头”是从空间的角度说的,(古人认识中的)“天”是有限的,词人在肯定的语气中隐匿了一个强烈的反诘,既然偌大的天空都有尽头,那还会有什么没有尽头呢?倥偬人生有尽头,人生中的一段情事,一段良辰美景更是不言而喻了。所以词人才在下阕中发出“奈情逐事迁,心随春老,梦和香冷,欢与花残”的感叹。“鬓难留黑”,是从时间的角度说的,鬓黑是青春的标志,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然而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无论什么人,显赫的、平庸的,都要经历由少小到老大、青年到暮年的转变。青春毕竟是留不住的,谁都摆脱不了这条自然规律的支配,如果说“天有尽头”、“鬓难留黑”从时空角度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有限性一面,那么“水无西注”、“带易成宽”则对这条规律作了有力的反证。“天有尽头”的道理,就好像流水再曲也不会改变东流的方向一样正确。“鬓难留黑”的规律,恰如人易受烦恼事骚扰而难于自拔一样不可违背。一“有”一“无”,一“难”一“易”,词类虽殊,旨意却同。正是在这种“有无”“难易”,肯定与否定间,烘托出了人生易过,美好难留的人生哲理。其中热爱生活,珍惜美好的潜义,对今人亦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
我曾经想写一篇关于我母亲的文章,当拿起笔的那一瞬间,我却无处入笔。在我记事起我知道我有一个母亲,但我却不能常常看见她,努力的在脑海中寻找关于母亲的所有碎片,却无法拼凑出她的年轻时候的模样。 伸手触摸遗
-
狂夫与我两相忘,故态些些亦不妨。纵酒放歌聊自乐,接舆争解教人狂。 作品赏析【注释】:来句云:不是道公狂不得,恨公逢我不教狂。
-
【注释】 子夜四时歌·秋歌:这首诗出自于《南北朝乐府民歌》,属南朝民歌。 罗帐:闺房中卧榻前挂着的绸缎幔帐,这里指的是窗帘。 寄情千里光:让皎洁的月光把相思之情奇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人。 【古诗今译】 秋风从窗子吹进屋子
-
《栾城集》 别集。宋苏辙(1039~1112)撰。苏辙,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进士。因反对新法而仕途坎坷。元丰三年受其兄苏轼“谤讪朝廷”的罪过的牵连而被贬,旧党当政之后,曾历任户部侍
-
名言: 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注释: 脟(luan): 切肉成块。镬(huo): 古代的大锅。调: 调味。 句意: 尝一块肉, 可以知道一大锅的味道, 整只鼎中的调出来的滋味。 出处:
-
【题 解】白居易在幼年时就立下志愿,将来要到杭州做官。长庆(唐穆宗年号)三至四年间(8
-
首联,诗人就痛斥这帮“盗贼”,竟把可怜的百姓弄得如此贫困。他们一味“诛求”,使这小小的山村空无一人。 “盗贼”一词,在杜集中出现近百处,一般都指安史叛军,寇掠中原的外族将士,各地贪官污吏等。这里显然是指蜀中贪官恶吏。正是这批家伙,比形形
-
吟山歌水嘲风月,便是三年官满时。春为醉眠多闭阁,秋因晴望暂褰幔更无一事移风俗,唯化州民解咏诗。
-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出处】唐白居易《 长恨歌 》 【翻译】西宫院内长满了秋草,红叶铺满台阶也无心打扫。 【鉴赏】宫苑内秋草丛生,零乱枯败。 落叶飘零,覆满石阶,红红一片,无人清
-
仲则之诗一般不爱用典,以白描见长,而此诗却几乎句句用典,风格近乎杜甫。首联叹息自己置身京都茫茫人海之中,落魄失意,空有绝妙文章,却无人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