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诗二首·[南北朝]谢惠连》原文与赏析
[南北朝]谢惠连
放棹遵遥途,方与情人别。
啸歌亦何言,肃尔凌霜节。
夫人皆薄离,二友独怀古。
思笃子衿诗,山川何足苦。
谢惠连,南朝宋人,谢方明之子。他十岁能属文,书画并妙。族兄谢灵运特别赏识他,与之相对句,往往为佳。钟嵘诗品云:“小谢才思富捷”。离合诗二首,第一首写情人临别时的情景,第二首叙离别后的相思。写离情别绪,却颇能使人悟交友之道。
第一首的“放棹遵遥途,方与情人别”,刻画了一对情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情状。放下摇着的橹,停住远行的船,此时此刻正要与心上的人儿离别了。诗人没着一形容词来形容这对恋人的情之重,之深,之浓,而是通过“放棹”二字来表现。“放棹”这一动作形象地表现出那缠绵的情意,依恋的两情,一步三回,欲行又止,欲摇又放,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大有周邦彦的“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的意境。
“啸歌亦何言,肃尔凌霜节”,描绘离别时凄凉的景象。诗·小雅·白华载:“啸歌伤怀,念彼硕人”。在这秋风肃杀、秋霜凄凄的季节里,草木枯衰,瑟瑟寒露,悲凉之中,声声啸歌如泣、如诉、如怨,倾吐着别离的重重哀怨,好一幅凄然欲绝的别离图。然而乐再沉,歌再悲,又怎能表达尽恋人无限的离别之恨呢。“啸歌”呼应上句“放棹”,令人感到“行子肠断,百感凄恻。(江淹·别赋),难怪他去意徘徊,行而又止了。柳永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而这首诗又增切切“啸歌”,就更点染了离别的伤感情调。
第二首的“夫人皆薄离,二友独怀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离别乃是家常事,时时有,处处见,人们已把它看得很淡薄、平常,也并非所有人离别后彼此思想,彼此怀旧的,唯独你我一对情人怀念着美好的过去。上首凄然欲绝的情感到这里开始有所抑制。由看现在,到怀过去,由眼前的拳拳依恋到别后的深深牵挂,有起有伏。
“思笃子衿诗,山川何足苦。”“子衿”,诗经·郑风有子衿篇,是民间的一首情歌。曹操短歌行用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对朋友的思念。这里用“子衿诗”来比喻自己所思念的“情人”,人生的旅途曲曲折折,有阻有难,只要想到自己所爱的人,纵然颠沛流离,踏遍千山万水又何足苦呢。感情是力量的源泉、精神的支柱,有了这源泉与支柱,苦再深,难再大也何足惜,以苦见情,给人以无穷的韵味。
谢惠连的这二首离别诗风格清丽,情采并茂,浑然一体。前者以冷落的秋景和凄切的啸歌来烘托和恋人难以割舍的离情,以动作“放棹”来表示与情人的多感情怀。后首又以别后之苦衬情之深厚,以情之缠绵托分离之苦。读来平中显高、淡中见奇,余味不尽。
这两首离别诗,表现了友情的深笃。真正的友情,不因分手而断绝,不因别久而冲淡。相反于分别时更见出原来情谊的深浅,别久了而更考验出友情的久暂。诗中说“思笃子衿诗,山川何足苦”,说明这种友情不是靠一时、一己的利害维系的,经得起各种环境和条件的考验。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苏轼写赞美西湖的古诗词,内容包括苏轼赞美西湖的诗词有,苏轼赞美西湖的诗句,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作者:【苏轼】 年代:【宋】 体裁:【未知】 类别:【未知】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
-
绘芳录 清光绪二十年(1894)上海书局石印本《绘芳录》目录书影 清光绪二十年(1894)上海书局石印本《绘芳录》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又名《绘芳园全录》、《红闺春梦》。八卷八十回。題“西泠
-
《梅花·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其四》咏梅花诗鉴赏
-
显 ① 比 ② ,王用三驱 ③ ,失前禽,邑人不戒 ④ ,吉。(《易经·比》) 注释 ①显:明示,彰显。②比:卦名,象征众阴比附一阳。③王用三驱,失前禽:《礼记·王制》中有“天子不合围”的说法,即天子
-
秋至昭关后,当知赵国寒。系书随短羽,写恨破长笺。病客眠清晓,疏桐坠绿鲜。城鸦啼粉堞,军吹压芦烟。岸帻褰纱幌,枯塘卧折莲。木窗银迹画,石磴水痕钱。旅酒侵愁肺,离歌绕懦弦。诗封两条泪,露折一枝兰。莎老沙鸡
-
【原题】:送以道赴汉东兵官因呈绣使吴胜这同年兼简李伯行检法许定夫军使三首
-
语出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一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的意思是: 大概是主人担心我的木头鞋底的小齿儿会把他花园里的苍苔踏出印迹吧,轻轻地敲篱笆门
-
山树高,鸟鸣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
-
“轮台罪己诏”是汉武帝第一个正式自我批评的文件。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反击匈奴,劳民伤财,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因而也导致了农民的反抗。公元前89年(武帝去世前两年),桑弘羊等人上奏建议
-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①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 以弗无子。 ②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③ 载震载夙,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④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⑤ 不坼不副,无菑无害, 以赫厥灵。 ⑥ 上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