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菊·[宋]郑思肖》原文与赏析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1241—1318)南宋诗人、画家。字忆翁,号三外野人,连江(今属福建)人。以太学生应博学鸿词试。自号所南,坐卧南向,以示不忘宋。善墨兰,兼工墨竹。其诗多表现怀念宋室的感情。有郑所南先生文集,画迹有国香集卷传世。
这首绝句诗人托物言志,表现了宁死不向异族屈服的高尚节操。
写菊的诗词很多,或言其高洁不俗,或称其孤芳不媚,或赞其不畏霜寒,而郑思肖的这首寒菊则以衰败时的菊花取意言志,别具深意。一、二两句写其傲然独立。“不并百花丛”,不与百花同放争艳,也就是“独立”。独立于疏篱之间,不觉孤处而落寞,不感无伴而凄恻,反而认为“趣无穷”。其“趣”就是不为时风所偃,不为流俗所驱,不畏北风凛冽,不怕无人问津,自得其乐。保持了内心的洁净,保持了独立的人格,保持了民族的气节,也就觉得有无限乐趣了。因而三、四两句进而写“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花衰残时其瓣不掉,秋花不比春花落,故称“枝头抱香死”。宁肯枯死枝头,也不被北风吹落,矢志不渝,至死不屈,刚烈精神颖脱锋透,发人深省。
诗人笔下的寒菊,无疑是他自身人格的写照。据宋诗纪事卷八十所引辍耕录、遗民录载,诗人于南宋灭亡后,改名“思肖”,取“肖”从“肖”“走”之意,“趙(赵)”为宋王室之姓。自号“所南”,所向皆“南”,以“南”代宋,在自己的堂前挂着“本穴世界”的牌匾。取“本”之“十”移下文成“大宋”。所画兰花无土,意谓国上为异族侵占。他确是个“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耿耿遗民。
这首诗因饱含着诗人的爱国之情,寄寓着高洁傲岸的性格,凭借着人们习见常闻的形象,也就闪耀出令人眩目的哲理光芒,使得懦者强,贪有廉,俗者雅,浊者清。正因为如此,这首咏菊诗在众多的同类之作中,显得别具风采,增加了菊花审美价值的新内涵。
-
寻隐者韦九——朱湾寻得仙源访隐沦,渐来深处渐无尘。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路旁樵客何须问,
-
燕谷无暖气,穷岩闭严阴。邹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
-
【原题】:宣和丁酉太夫人终天墓庐中读金光明经见摩诃萨埵投身饲虎因缘尝以颂赞欢之绍兴庚午临封又是以诵读复成一偈
-
蓝小柯·给灵魂一个支点蓝小柯200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郑州航空工业学院。然而,谁也没有想到,2003年8月的一天,他因为回老家帮父母干农
-
《陈平宰社》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汉书》卷四十《陈平传》:“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里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释义】陈平微时,虽主办小事,
-
黄花候秋节,远自夏小正。坤裳有正色,鞠衣亦令名。一从人伪胜,遂与天力争。易姓寓非族,改颜随所令。新奇既易售,粹驳宜相倾。疾恶逢伯厚,识真似渊明。君言我所印,世论谁敢评。愿君为霜风,一扫紫与頳。
-
城隅一分手,几日还相见。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形容人活泼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形容开朗的诗句,形容活泼的诗句,形容“开朗”的诗句。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夏花之绚烂,秋叶之静美表达豁然开朗的诗句,比如: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
-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
明代杂剧。全名《东华仙三度十长生》(朱有燉作)。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