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圃·[明]高启》原文与赏析
[明]高启
伤瓜莫伤蔓,伤蔓子生稀。
留待惊霜露,盈筐采得归。
种果木的园子称“园”,种蔬菜的园子称“圃”,“瓜圃”就是种瓜的园子。诗歌抒写了对瓜蔓的爱护之情。
诗的前二句说:采瓜的时候,切莫碰伤瓜蔓;如果碰伤瓜蔓的话,今后瓜就生得少了。伤瓜,这里是采瓜的意思。诗歌劈头就向采瓜人发出警告,请他“伤瓜莫伤蔓”。这样,作者对瓜蔓的爱护之情,就显得十分突出。紧接着,作者就申述爱护瓜蔓的理由,是“伤蔓子生稀”。瓜根从泥土中吸取水份和养料,是要通过瓜蔓来输送给果实的。如果瓜蔓受伤,输送养料的通道受阻,那就必然会影响果实的生长,这是瓜类成长、发展的规律。申述了理由,就使读者对首句发出的警告有较深的理解,作者对瓜蔓的爱护之情,就显得合情合理。
诗的后二句是想象秋日丰收的情状。等到天气转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时候,我们去采瓜,可以满筐而归。“留待惊霜露”的“惊”字,点出了天气迅速转凉、使人感到有点突然的特点,这是古人习惯的说法,如王勃滕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盈筐,即满筐,两个字写出了丰收的情景。秋日的丰收,是建立在爱护瓜蔓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把对瓜蔓的爱护之情,抒发得更深了一层。
茁壮的瓜蔓,容易长出肥硕的瓜;枯瘦的瓜蔓,只能长出一点小瓜,或者根本不结瓜;这是无法违反的客观自然规律。所以,瓜蔓与瓜相比,瓜蔓的茁壮成长,更加显得重要。高启写这首诗时,可能有这样的比喻意义在内:以瓜比喻功名利禄,以瓜蔓比喻人格修养。高启认为人格修养比功名利禄更为重要;为了猎取功名利禄,而有损于自己人格的事,是绝对不可为的。就这一点来看,无疑是值得赞许的。但高启认为,人格修养提高之后,便可自然而然地获得更多的功名利禄,这种观点就不可取了,这是高启的时代局限所致。
这首诗虽只短短二十个字,但却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用的主要是比喻手法。喻体通俗易懂,是人们所熟悉的事物,读起来颇感亲切。这是这首小诗在写作上的特点之一。
“伤瓜莫伤蔓”,诗歌一开头,就把瓜与瓜蔓的重要性作了对比,以突出瓜蔓之必须爱护。对比手法的运用,能使意思表达得更加显明,感情抒发得更加强烈。这是这首小诗在写作上的特点之二。
再次,顶真修辞格的运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句说“伤瓜莫伤蔓”,末二字是“伤蔓”;次句开头便用“伤蔓”二字,说“伤蔓子生稀”。这样,给人以句与句之间连贯紧密的感觉,显示出作者构思的缜密。
-
大雅初微缺,流风困暴豪。张为词客赋,变作楚臣骚。展转更崩坏,纷纶阅俊髦。地偏蕃怪产,源失乱狂涛。粉黛迷真色,鱼虾易豢牢。谁知杜陵杰,名与谪仙高。扫地收千轨,争标看两艘。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尘暗人亡
-
这首诗,前二句是写过宋之问旧庄,后二句则写对旧庄而有感。 第一句“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是交代事件和地点,用场景的描写勾勒出萧瑟零落的场景,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第二句“枉道祇从,吟诗许更过”,是全诗的主旨。杜甫之所以枉道过宋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
-
【注释】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乐:前一“乐”为动词,后一“乐”为名词。 忧:前一“忧”为动词,后一“忧”为名词。 【赏析】 孟子论述治国要“与民同乐”的道理时,说: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
-
辗转“辗转”两字,在本篇中,不指车轮,而指睡眠。不论老幼,不论贫富,我们于二十四小时内,不得不睡眠一次。据说,吾国的张之洞,美国的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教师爱古诗词征文,内容包括热爱古诗征文450字,教师辛苦收获学生的爱古诗词,教师节诗词,作文,急啊。这学期,我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习了《名篇佳作》。郅老师告诉我们,我们班要举行一个诗歌朗诵会,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然后给自己的小组起一
-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福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作品赏析【注释】:前四句用描述语,点出桂林城窄、江宽、东面、西北、高楼,把桂林这座小城的景致淋漓尽致的
-
作者: 张护玺 【本书体例】
-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是关于描写“人物摹写·人物形象·美女”类的诗句。 象杨贵妃这样超凡的佳人假如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的仙子
-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论语·宪问》,重道立德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