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诗(其四)·[元]王若虚》原文与赏析
[元]王若虚
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
已觉祖师低一著,纷纷法嗣复何人。
这是王若虚论诗诗四首的最末一首。这组诗前面有小序曰:“山谷于诗,每与东坡相抗,门人亲党遂谓过之。而今之作者,亦多以为然。予尝戏作四绝云。”可见组诗的宗旨是评论苏轼与黄庭坚二人诗的高下得失,对于江西诗派的徒裔抬高山谷,认为东坡不及山谷的论调颇不以为然。四首诗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东坡的诗横放自然,出于真情,不是务奇斗险的山谷诗所可及。他在滹南诗话中说:“山谷之诗,有奇而无妙,有斩绝而无横放,铺张学问以为富,点化陈腐以为新,而浑然天成,如肺肝中流出者不足也。此所以力追东坡而不及欤?”大意相同,可以作理解论诗诗的参考。
本首诗的一、二两句可说是四首诗中的精义。大意是说文学创作贵在表达内心最直接真切的体验,贵在有真感情。那种把某位宗匠的句法模式作为准则,当成“衣钵”代代相传的风气,怎么能让创作者获得真性情、真感受呢?下面还说,这位创立法规的祖师爷不懂创作贵在出于自然流露的道理,就已经低人一著了,那么即使继承法统的人再多,又能成什么气候呢?
联系整组诗,可知王若虚在这里说的“文章自得方为贵”就是总结的苏轼创作的经验,强调创作要表达自己内心所欲言,而且要写得自然,不要做作,不要雕琢太甚,不要丢掉内心的真情而只在形式上刻意求工,不要舍本逐末。他这里实际上谈的是内容与形式、创新与继承、有法与无法的关系问题。他强调内容的重要性,强调要有创作个性,主张文无定法,这些恰好对于江西诗派来说都是药石刀圭,是有意义的。他所说的“衣钵”,是一个比喻。衣钵本指佛教僧尼的袈裟及食具。他这里用了禅宗的典故。相传禅宗创于后魏时印度僧人达摩。达摩自称为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他到中国来后、以法传慧可,慧可以后,依次传僧璨、道信、弘忍,五祖弘忍后分南北两宗。东土禅宗以达摩为初祖,其衣钵世代相传,是真传嗣统的标志。黄庭坚为诗自立一帜,后来形成江西诗派。南宋诗人吕居仁自称承山谷衣钵,乃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以黄山谷为祖师。到元代方回又创“一祖三宗”之说,以山谷为三宗之首。所以王若虚诗中所说“衣钵”,是借喻黄山谷“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等法则,认为这种衣钵虽然也像禅宗的法统传了下去,可是由于不懂得“文章自得”的道理,因而并未留下诗法的真传精义。这句诗同上句一正一反,反映了王若虚的对江西诗派流弊的看法,应该说是有眼光的。江西诗派末流的毛病照理说不能全由黄庭坚负责,但也不能无因。由于这种传统前后授受,门派显然,宛如衣钵传承,所以这里用了禅宗的法嗣为喻,是很巧妙的,而且含义深微,颇堪玩味。
-
又论武王伐纣,壹戎衣,天下大定。而世俗有 《封神传》 一书,费如许战争,一切仙佛皆来助战,究竟何所本? 余曰: 东晋人伪作 《武成篇》有云: 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便有此意。《周书·克殷篇》:
-
采玉行 韦应物 官府征白丁, 言采蓝溪玉。 绝岭夜无家, 深榛雨中宿。 独妇饷粮还, 哀哀舍南哭。 韦应物诗鉴赏 陕西省蓝田县的蓝田山,自古以
-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
【注释】 选自《庄子·逍遥游》。 爝(jué)火:火把。爝,古代习俗,烧苇把照人以消除不祥。 其:它。指爝火。后一个“其”,指浸灌。 时雨:按季节应时而来的雨。 犹:还在。 浸灌:灌溉。 泽:滋润,润
-
小学生一年级到六年级70首古诗词(人教版1至6年级古诗,一定要全,一共应该有70多首)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生一年级到六年级70首古诗词,内容包括人教版1至6年级古诗,一定要全,一共应该有70多首,一年级到六年级上册所有古诗词,作业要求共72首,小学生一年级到六年级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渭城曲(乐府)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
-
爱景人方乐,同雪候稍愆。徒闻周雅什,愿赋朔风篇。欲俟千箱庆,须资六出妍。咏留飞絮后,歌唱落梅前。庭树思琼蕊,妆楼认粉绵。瑞邀盈尺日,丰待两岐年。预约延枚酒,虚乘访戴船。映书孤志业,披氅阻神仙。几向霜阶
-
楚天晚。坠冷枫败叶,疏红零乱。冒征尘、匹马驱驱,愁见水遥山远。追念少年时,正恁凤帏,倚香偎暖。嬉游惯。又岂知、前欢云雨分散。此际空劳回首,望帝里、难收泪眼。暮烟衰草,算暗锁、路歧无限。今宵又、依前寄宿
-
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矣。 [2] (《诸葛亮集》、《水经注》) 校注 [1]八阵图:古代作战时的一种战斗队形及兵力部署。《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关于诸葛亮《八阵图
-
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
-
霜天起长望,残月生海门。风静夜潮满,城高寒气昏。故人何寂寞,久已乖清言。明发不能寐,徒盈江上尊。
-
宋诗区别于唐诗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宋诗更重视对画意的表现。考其原因,或许是宋代绘画特别发达,而许多知名作家又每兼具画家和诗人两种身份的缘故(顺便应该提到,宋代的题画诗也较之前代更为发达)。苏轼、米芾诸人固不必说,即如张公庠《道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