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宋]苏轼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元丰五年(1082),苏轼在黄州贬居,与人同游蕲水清泉寺,作此词。蕲水,县名,即今湖北浠水县,在黄州附近。东坡志林卷一记载了这首词的创作情况:“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丝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游清泉寺。寺在蕲水北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所作的“歌”即这首浣溪沙。
这首词所以风神别具,给读者无限启示,在于作者从兰溪河水西流这一有越的自然现象,悟出了一条重要的人生哲理:人不应叹老嗟衰,而可以做时间的主人。
宇宙的时间法则有一去不复返性,每个人都将在永恒的时间之流中,由盛而衰,步向死亡。这种无情的自然规律,残酷地刺激着文人墨客的敏感灵魂,引发他们的惜时情怀。人们往往借助天地万象,咏叹岁月不居,盛年难再。李白江上吟诗说:“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汉水永远自西而东流淌是不变的自然法则,人类亦绝不可能永保富贵,长享生命。古诗也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认为红颜难驻,令人悲叹。苏轼一反前人的惜时悲吟,破空一问:“谁道人生无再少?”意谓人是完全可以返老还童,做时间主人的。“门前流水尚能西”这一实事就是强有力的理由。既然河水尚能突破自然规律,向西运行,人类为何不能长保青春呢!苏轼不是故做豪语,一问一答,实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启示:物理时间是万劫不返的,但仅看到这一点,就会沦为时间的奴隶,消极悲观,人类还应拥有心理时间,从不消沉,永远保持青春少年的心态和活力,从这个角度理解苏轼所说的人生能再少,是颇发人深省的。有了对宇宙时间法则的全新认识,苏轼强调不要叹老嗟衰,而要乐观奋发:“休将白发唱黄鸡。”人们惯用“白发”、“黄鸡”喻示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的感伤和惆怅,白居易醉歌即说:“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词人反用其意,谓不要徒然低吟良时难再,红颜易老,而要积极振作。苏轼另一首浣溪沙中“莫唱黄鸡与白发”也表达了同一个意思。
苏轼贬居黄州,身处人生逆境,却不悲观消沉,在泛观天地引发的哲理思考中,树立起达观积极的生活准则,自勉自励,体现出对宇宙时间、人类生命的正确认识。这也给我们深深的启示,要善于从天地万象中发现哲理蕴藏,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要永远保持昂扬进取的人生态度,做时间的强者,即使遭受波折,也不萎靡衰顿。
另外,这首词上片描写清泉寺附近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风光,下片抒写对人生的哲理反思,两者相得益彰。自然美景是引发词人哲理思索的契机,下片的理趣又使作品突破了写景词的拘囿,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
这是一首宫怨诗,旨在议论嫔妃宫女的地位和命运,表明妃嫔宫女纵得宠一时,但最终下场和失宠者并无二致。言外之意是警告朋党之辈莫要得意忘形,沾沾自喜。 首先是开头一句“君恩如水向东流”,此句用流水比君王的恩宠,构思极巧妙。流水,则流动不定
-
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之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
-
长夏幽居景不穷,花开芳砌翠成丛。窗南高卧追凉际,时有微香逗晚风。
-
原文:我行其野,蔽芾其樗。婚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我行其野,言采其蓫。婚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译文走在郊野荒
-
梁有汤惠休,常从鲍照游。峨眉史怀一,独映陈公出。卓绝二道人,结交凤与麒。行融亦俊发,吾知有英骨。海若不隐珠,骊龙吐明月。大海乘虚舟,随波任安流。赋诗旃檀阁,纵酒鹦鹉洲。待我适东越,相携上白楼。
-
[晋]陶渊明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登岁之功,既
-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作品赏析【注释】:萧萧:马鸣声。班马:临别的马。【简析】:这首五律,描述送别情景,历历如在目前,语言流
-
九乡溶洞剪影亲爱的朋友准备好心情了吗?请和我一起踏上去九乡溶洞的景观一路游览、一路开怀吧!随同我们一起出发的导游叫李天乐,是个爱说
-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 ① 之壮观,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予拜见,预饮林下。耑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吾衰久矣,见尔慰心,申
-
题解 这首诗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探讨,叙写了游子思父的别离之情。清人徐增《而庵说唐诗》评论这首诗:“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