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早春·[唐]杨巨源》原文与赏析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本诗作者杨巨源(约800年在世),字景山,河中(今山西永济县)人,贞元五年(789)进士,以第二人及第,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为国子司业,年七十以河中少尹致仕归。工诗,为后进诗人所师事,作诗讲究声律,有杨少尹诗集行世。
这首诗写诗人要有敏锐的感觉,善于见微知著,而其深旨可概其他,所以具有哲理性。
诗的起句“诗家清景在新春”,出语平直,迳揭题旨。诗人笔下要描绘“清景”,才能不落熟套,不入俗套,才会有新貌、新意。要写“清景”,就必须把握时机,抓住“新春”时节。次句“绿柳才黄半未匀”,具体说明这是“新春”时节的“清景”。柳叶初绽,呈嫩黄色,而嫩黄的幼芽还未普遍萌发,故称“半未匀”。刘禹锡的竹枝词写:“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王安石自称他诗体改革的一首绝句:“南圃东冈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含风鸭绿鳞鳞起,弄日鹅黄袅袅垂。”这正是一种“清景”。诗的后两句为前两句作对比,缘此出理。“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上林本是长安西北的上林苑,这里概指园林。等到花团锦簇,到处万紫千红时,人人都来游春赏花,这时认识春光之美已不为奇了。只有风起于青苹之末时就觉察到风的人,才具有识见和敏感,待到摧林倒木的大风来了才觉得有风的人,那是迟钝的,甚至是麻木的。
这首城东早春显然不在于描春色,而在于借春景说理。其理也不仅局限于“诗家”,而且可以给人以广泛的启发。观察人和事要有洞察力,善于发现苗头。只有当事物还在萌芽状态时,就发觉其将发展成大气候,才显得有眼力。对待人才亦复如此。杜荀鹤的小松诗就指出这种现象:“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等到卓有才干后人们才认识他、承认他,而在其幼苗期往往不为人注意,甚至加以践踏。杨巨源这首诗的意旨就在此。
-
【名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注释与译文]诗人夜访分别多年的隐居故友,受到友人的盛情款待。这两句大意是:连夜冒雨从地里剪来春韭做菜,刚煮熟的饭中掺着小米,吃起来格外香甜。诗句描写老友重逢,虽然吃的
-
鱼丽 作者: 贾笃岐 【本书体例】
-
古文观止·宋金元文·陆游·烟艇记 陆子寓居得
-
其 一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 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 ① 。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因声鲁句践,争博勿相欺 ② 。 其 二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
棋墅风流谢舅贤,发光如葆惜穷年。人随黄鹄飞千里,酒满栖乌送一弦。望驿早梅迎远使,拂鞍衰柳拗归鞭。越禽胡马相逢地,南北思归各黯然。
-
【原题】:又约赵大再游小阳明其山全似峡中点烟一亭可为吴越之冠
-
往子为御史,伊余忝拾遗。皆逢盛明代,俱登清近司。予系玉为佩,子曳绣为衣。从容香烟下,同侍白玉墀。朝见宠者辱,暮见安者危。纷纷无退者,相顾令人悲。宦情君早厌,世事我深知。常于荣显日,已约林泉期。况今各流
-
从前有位磨坊主,他和妻子生活在一起,生活十分富足。他们有钱有地,光景一年好似一年。但不幸的事情突然来了,他的财富变得一年少似一年,最后那磨坊主连自己的磨坊都不能维持了。他悲痛万分,每天干完活躺在床上,
-
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入空才漠漠,洒迥已纷纷。巢燕高飞尽,林花润色分。晚来声不绝,应得夜深闻。 作品赏析【鹤注】史:永泰元年,自春不雨,四月己巳乃雨,诗云巢燕、林花,皆四月间事。鲍照有《喜雨》诗
-
王国维《人间词话·美成词得荷之神理》经典解读 美成词得荷之神理 美成《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