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唐]来鹄》原文与赏析
[唐]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咏物诗既不能就物咏物、粘皮带骨、毫无寄托,亦不能脱离物象、抽象说教、任放野马,贵在浑然无迹、若即若离。这首咏云诗就达到了这种艺术妙境。
此诗前两句着力刻画云的形象:云朵千形万状,变化多端,令人不可捉摸;它忽尔倒映水中,千姿百态,忽尔又藏进深山,不见踪影;它有时连成一片,遮天盖地,有时又重重迭迭,气象万千。此时诗人似赞似贬,感情隐而未露。
后两句仍然紧扣云的姿态来展开议论:地上无数禾苗遭逢干旱,焦枯欲死,天上云朵依然若无其事、悠然闲静地变幻出一座座奇峰来,以显示它的清高。经过这一点睛之笔,作者憎恶之情油然而生,从而引起了读者的深思。
布云生雨,兴云作雨,这是人们常识范围以内的事。碰到旱象,人们更加关心天上云层的变化,切盼它能及早布雨,这又是人们普遍的心态。诗人利用这一心态,写成了这一首诗。但是,诗人仅仅是责怪不预人事的天象吗?诗是否还有言外之意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如果将云纯粹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诗人一般是欣赏其悠闲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王维敧湖)现在来鹄的态度完全不同于王维,憎恶云的“悠悠闲处作奇峰”,憎恶它故作清高,不管天下百姓死活,这不暗示出此诗矛头是指向那些愚蠢而残酷的踞于高位的封建统治者吗?
明白了诗中所蕴藏的这一层哲理,我们再回过头来体会诗的一、二两句,可能就会联想到更多的言外之意了。
-
李益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这首被誉为“神品”的小诗,既有
-
【名句】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释与译文]这是诗人被贬到边远的海南岛时写下的自我安慰的诗句,大意是:不要产生身在天涯、离家万里的痛苦心情,这里山间溪边倒也有舞雩台上那样的和畅春风。舞雩(y
-
浓情快史 清康熙聚古堂藏板本《浓情快史》扉页书影 清康熙聚古堂藏板本《浓情快史》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三十回。题“嘉禾餐花主人编次,西湖鹏鷃居士评阅”,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清康熙年间。 现
-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绛州(今山西新绛)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被谤,辞官归乡,家居十五年。后为文安尉,卒于任所。早年精于文章,工诗,工多引为歌词,名动一时,有旗亭画壁故事。尤善五言诗,以
-
此诗是通过梅花来歌咏早春的,因为梅花在春天开得最早。首句写梅花之早。“南枝”,因为向阳,所以南枝上的梅花最早开放。“才放”,刚刚开放,也是说花开得早。“两三花”,只开了两三朵花,还是说花开得早。 次句写花香花色。“雪里”仍然说明花开
-
《五湖泛舟》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国语·越语下》:“范蠡辞于王曰:‘君王勉之,臣不复入越国矣。’王曰:‘不谷疑子之所谓者何也?’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
-
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墓碑·《大硕德十一世祖苏公振甲暨孺人碑志》(苏宰西)
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墓碑·《大硕德十一世祖苏公振甲暨孺人碑志》(苏宰西)
-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作品赏析【注释】: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
-
郡楼乘晓上,尽日不能回。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
-
门前歌舞斗分朋,一室清风冷欲冰。不把琉璃闲照佛,始知无尽本无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