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宋]辛弃疾》原文与赏析
[宋]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诗待月无送
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奇无羌,云何渐渐如钩?
在众多的古代咏月诗词中,辛弃疾这首词别具一格。词的与众不同处,不仅是采用了天问体这种超常的形式,主要还在于“送月”词“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王国维语)古人探究地与日、月的关系,遥想天体构状,常发出许多疑问,屈原有天问,李白有把酒问月、日出入行,辛弃疾也从问月中想象天体情况,虽非科学论证、观测,却颇启示人不囿于成见,展拓了想象空间,艺术地表现了宇宙的某个侧面。
全词共四问。一问月“向何处去”?月亮东升西沉,究竟沉到哪儿去呢?词人说“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缘此可见词人是把地球视为一个球体的,沉向西方,又回旋至东头了。二问“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月亮如一个圆镜,高悬于空中,它无根无绊,如何维系的呢,为何不堕落下来,或飞飘而去?传说月中有姮娥,也就是嫦娥,很久很久的了,她还未出嫁,是谁将她留下的呢?三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虾蟆能游水,玉兔(传说月中有玉兔捣药,后往往以兔代月)又怎么懂得在大海中游泳的呢?四问“云何渐渐如钩”?如果说月亮一直无恙,那又为什么会愧惭得遮了半个脸的呢?辛弃疾问了月的来之处去之所,月的空悬无依,月的圆缺等问题。辛弃疾虽不能作出解答,可是这些疑问已透露出对传统说法的怀疑。虽还没有明确提出地球是球体,也不可能了解月的沉浮与日的升落是不同原因,即地球自转而致日出日没,月又是地球的卫星,绕地球而行,但他的提问却能启发作这方面的想象与探索。
这首词就宇宙中的现象提问题,表达了“日月随天旋,疾迟与天侔”的哲理,而写得却极富情味,饶有韵致。月儿悠悠而逝,惴想其去处,“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使人浮现出一种月临新境的光彩四溢的景象。想象月沉大海,耽心万里长鲸触破月宫中的玉殿琼楼,把人带入浩瀚无际的海洋,如见月宫受惊涛骇浪、巨鲸猛鱼的袭击的危象。总之,这首词含情蕴理,且形象生动,想象丰富,叙写自然,确为难得之作。
-
从小积累古诗词和现代文(以古诗文和现代生活为题写一篇600字作文)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从小积累古诗词和现代文,内容包括以“古诗文和现代生活”为题写一篇600字作文,含有古诗词的开头与结尾现代文摘抄,在小学阶段,积累了很多古诗,请以现代生活为基础,展开丰富的想。有人说,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此话不假.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思想感情与文学素养的积淀, 是我国千年文明的历史画卷. 然而二十一世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北师大版语文小学全部古诗词,内容包括小学语文北师大的所有古诗,小学四年级北师大版语文所有古诗,急找“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所有古诗”不要只告诉我诗的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 《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
-
《先秦散文·国语·叔向论忧德不忧贫》原文鉴赏
-
江南藩郡古宣城,碧落神仙拥使旌。津吏戒船东下稳,悬僚负弩昼归荣。江山谢守高吟地,风月朱公故里情。曾预汉庭三独坐,府中谁敢伴飞觯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内容】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
-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沪杭车中徐志摩》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匆匆匆
-
先生不知其名,黄州故县人,本姓卢,为张氏所养。阳狂垢污,寒暑不能侵,常独行市中,夜或不知其所止。往来者欲见之,多不能致,余试使人召之,欣然而来。既至,立而不言,与之言不应,使之坐不可,但俯仰熟视传舍堂
-
曾巩有着深厚的儒学修养,同时又是一位极为博学的作家,他在文中将所有的论述与儒家的基本理论及以往的历史事实结合得非常紧密,从而将道理阐发得极为明白。
-
虚话实话话之中听与不中听,不在虚实,而在陈述,不在质地,而在语法。很中听的话,不一定真实;很触耳的话,不一定虚假。反之亦然:很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