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萧瑀·[唐]李世民》原文与赏析
[唐]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新、旧唐书萧瑀传和资治通鉴都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赐诗给萧瑀的事。李世民曾言,在唐高祖武德末年,高祖曾有废原立的太子,立李世民为太子的打算,李世民遭到太子及兄弟元吉的嫉害,在这场复杂尖锐的争夺继承人的斗争中,萧瑀能做到不为利动,不畏死迫,支持了李世民,所以李世民事后赐诗给他。在那场争夺继承人的斗争中,兄弟间最终以兵戎相见,造成了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当时李世民在舆论上很被动,赖萧瑀在高祖面前为他说话,由高祖发布命令正式立李世民为太子,变被动为主动。虽事隔多年,李世民仍念念不忘。
诗的大意说:当大风来临时,才能了解到什么草最坚强;当政局动荡不安时,才能识别真正诚信无私的臣子。诗句里的“板”“荡”本是诗经·大雅中的篇名,旧说这两首诗都是讽刺周厉王无道败坏国家。后世往往用作指政局变乱,社会动荡不安的典故。
两句诗从两个方面来赞美萧瑀的高风亮节,能在危难之时,在尖锐斗争的关键时刻经受住考验,砥柱中流。第一句以自然现象为喻,草是柔弱的象征,草随风偃仆,论语中就有“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话,抓住了草的随风倒的特点,何况是处于大风疾吹之下的草呢。而今竟有坚强的草,不畏大风挺拔不偃,充分显示出这草的不同凡俗、卓然不群。因为这一形象对比强烈,十分恰当地比喻能经受严酷环境考验的人,所以经常被用来赞美具有坚强性格、刚毅不屈的人,后汉书·王霸传和宋书·顾恺之传都记载以这一诗句称颂之事,可见这句诗具有非凡的生命力。第二句则运用典故,以古喻今。两句诗从两个角度集中对萧瑀进行赞美,突出萧瑀“守道耿介”“社稷臣”的形象。
在危难的时刻,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和立场。“勇夫安知义”,匹夫之勇的人哪里懂得“义”。义,指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智者必怀仁”,明智的人必然懂得对人亲善和爱。两句合义为只有仁义兼具的人才会智勇双全。李世民认为萧瑀“诚臣”,是疾风中的“劲草”,就在于他智勇兼备,仁义同有。这就向人昭示,要能经受考验,还在于人内在的思想品质。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注释】 ⑴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⑵强:勉强
-
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 作品赏析[注释](1)乔侍御:生平不详,当为作者之朋友。侍御:官名。(2)汉庭荣巧宦:汉庭,代指朝廷;荣巧宦:以投机钻营获取官位为荣。(3)云阁:即云
-
南北两宋志传 明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称《按鉴演义南北两宋志传》,又名《南北宋志传》、《南北宋传》。二十卷一百回。分《南宋志传》、《北宋志传》两部。《南宋志传》,又名《南宋志传通俗演义》、《南宋飞
-
然方草创,官多僦屋而居,市巷猥亵,师道不严。|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然方草创,官多僦屋而居,市巷猥亵,师道不严。》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颜子人叹屈,宦游今未迟。伫闻明主用,岂负青云姿。江柳秋吐叶,山花寒满枝。知君客愁处,月满巴川时。
-
野人当目光顺着地图上表示河流的蓝色曲线蜿蜒向北,向大渡河的中上游地区,就已感到大山的阴影中轻风习习。就这样,已经有了上路的感觉,在
-
古代诗文名篇之杜甫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选二;其二》原文、鉴赏和解读
杜甫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选二;其二》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其二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首都是咏花诗。杜甫
-
柳宗元 市之鬻鞭者,人问之,其贾宜五十,必曰五万。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 以五百,则小怒;五千,则大怒; 必以五万而后可。 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出五万,持以夸余。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视其握,则蹇仄而
-
查检《十三经》文句的工具书。一册。今人叶绍钧编,中华书局重订。初刊于一九三四年。 是书根据开明书店出版的《十三经》白文本编制。《十三经》是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总称,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礼
-
【原题】:久雨新霁蚤过松竹道院复以雨归因用汪彦章一春略无十日晴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