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黎咏(节选)·[明]钱嶫》原文与赏析
[明]钱嶫
息火当息薪,弭兵当弭饥。
谁坐此历阶,哲士知是非。
明代嘉靖戊申(1548)年,海南黎族人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揭杆而起,作者奉朝廷旨意前往镇压,到嘉靖庚戌(1550)年,才平定下来。钱嶫的悯黎咏,就是记叙当时情况的组诗,共六首,这是最后一首中的结束部分。
从全诗的基本内容看,作者的阶级立场是极端反动的。他不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甚至对受压迫者毫无同情之心,而是以巩固残酷的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为此可以视人民鲜血生命于不顾。这首诗就是企图在这样一种指导思想下找到统治者永保江山的良药。诗的前一部分充斥着作者本人率部镇压起义者、杀人如麻的血腥气,可见他并不是真如题目所说,是什么悯黎之咏,而是一篇反动统治阶级的自供状,一本诛杀反抗反动统治的劳苦人民的血泪帐。
但应该看到,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作者的反动性也受其阶级、历史的影响。而尽管钱嶫极力维护封建统治,为专制封建统治者辨护,千方百计贬抑受压迫者,可他毕竟还是个有见识的人,他不能无视现实:苛捐杂税,饥寒交迫,使百姓不堪其苦。虽然钱嶫还没有认识到“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但他已经注意到“致冠有因,覆车当戒”,这致冠之因,在钱嶫看来,便是饥饿。他以严谨的说理论证了他的观点,并沉痛劝戒统治者,要彻底消灭叛乱,实现国泰民安,必须首先消灭饥饿。有了对全诗阶级性的把握,这里自不必论其观点的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诗句中闪烁的辩证的思想火花,能给人以极大的启示。
原诗句中“息火当息薪”为起兴之笔“弭兵当弭饥”才是作者主旨所在。今天,“弭兵”对我们来说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两句都给我们以共同的启示,就是办事情,处理问题,必须抓住其根本,找到其症结所在,否则就象灭火没有消除柴,镇压了叛乱却没有根除饥饿一样,火会重新燃起来,叛乱必定会因饥饿而再起。不从根本上彻底地解决问题,就会事倍功半,甚而至于贻患无穷。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一生顺利的古诗词,内容包括表示一切顺利的诗句,关于顺利的诗句,表示顺利的诗句有什么。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唐代李白的《行路难》。译文: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
-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
塞上犹传八骏名,帝丘今望赤霄平。千峰云起旌旗影,万木风多剑槊声。玉殿香烟浮俎豆,瑶墀星斗灿冠缨。雍歌听彻人归尽,独立春宵百感生。
-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 。朝服衣冠 (2) ,窥镜 (3) ,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4)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
-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後。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作品赏析【注释】①元夜:即上元节之夜,也叫“元宵”。唐代以来元夜有观灯的风俗。【评解】词的
-
白居易《琴》 置琴曲机上,慵坐但含情。 何烦故挥弄,风弦自有声。 【赏析心得】 将琴置于机架上,静静地坐在它面前,只要你思潮澎湃、饱含情感,心底自然会弹起悦耳迷人的曲调。如果你情绪不稳,强打精神,心烦
-
日月何促促,尘世苦局束。仙子去无踪,故山遗白鹿。仙人已去鹿无家,孤栖怅望层城霞。至今闻有游洞客,夜来江市叫平沙。长松千树风萧瑟,仙宫去人无咫尺。夜鸣白鹿安在哉,满山秋草无行迹。
-
刘大櫆:游百门泉记 刘大櫆辉县之西北七里许,有山曰苏门山;盖即太行之支麓,而山之西南,有泉百道,自平地石窦中涌而上出,累累若珠然,《
-
秦围赵之邯郸 ① 。魏安厘王使将军晋鄙救赵 ② ,畏秦,止于荡阴不进 ③ 。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 ④ ,因平原君谓赵王曰 ⑤ :“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汤湣王争强为帝 ⑥ ,已而复归帝,以齐故
-
一作游龙门寺寄越府包户曹、徐起居我行适诸越,梦寐怀所欢。久负独往愿,今来恣游盘。台岭践磴石,耶溪溯林湍。舍舟入香界,登阁憩旃檀。晴山秦望近,春水镜湖宽。远行伫应接,卑位徒劳安。白云日夕滞,沧海去来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