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相作·[唐]李适之》原文与赏析
[唐]李适之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李适之,盛唐诗人。李唐王朝的宗室。入相前长期担任刺史、都督的州职,天宝元年任左相,五年后罢相。他是一个以强干见称的能臣。
诗人为什么要罢相?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弄清了这两个问题,才能理解他的官怨之深。
诗人的好友韦坚等先后被奸相李林甫诬陷构罪后,他非常害怕祸及自身,于是便要求免去左相职务。获准后,诗人感到无官一身轻,特地邀请亲朋欢会,并写下了罢相作。“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从“初”字上可知诗人罢相不久,而“避贤”则道出了他设宴庆贺罢相的原因。“乐圣”、“衔杯”表示了他离开官场的快慰。其实,诗人是用婉曲的笔法发泄了内心的愤懑。“避贤”,意为避位让贤,让贤能有德的人去担任相职。这分明说的是反话,那时的现实恰恰要让佞人当权,贤人在野,是非颠倒,世道黑暗。在位者弯曲如钩,何谈贤能?言“避贤”,乃在辛辣的讽刺中对李林甫的残害忠良进行了抨击。由此可知,在此“避贤”是“避祸”的同义语。远祸求安乃出于宦途艰难,在如烟雾深锁的官场,变化莫测,凶险异常,还是罢相为好。乐圣,意为罢相能让皇帝高兴,高兴诗人的“避贤”。这分明说的也是反话。那时朝廷任用奸佞,贤才遭殃。诗人罢相,好让奸佞之徒得势,昏庸无道的皇帝正高兴于此。诗人气闷得“衔杯”,即饮酒,为的是排遣忧愁。“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以往诗人任左相时,每上朝回来,总要邀亲朋聚谈赋诗,如今这些“门前客”,请问还有几个敢上门呢?这里透露了大家惧怕李林甫的权势,谁去自寻构陷!
这首诗的警世意味很是明显的,从中人们可以悟到仕途的升沉决定着人生的祸福这个哲理。在朝为官不如布衣自在,今天是福星高照,明天就会是因为这一点而灾祸临头,这方面的历史教训可谓多矣!就以诗人来说,他罢相于天宝五年的四月,七月就被定为与韦坚等友善的罪名受到株连,被迫服毒自尽,还是没有能够逃过惨痛的结局。
-
昔年曾见《九华图》,为问江南有也无。 今日五溪桥上见,画师犹自欠工夫。 [赏析] 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在今安徽青阳县西南。上有九峰,故号九子山。唐李太白游江汉,见九峰如莲花,改名九华山,并与友人作《改
-
躬服节俭,绨衣不敝,革鞜不穿。|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躬服节俭,绨衣不敝,革鞜不穿。》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一天闹钟应当,而且果然,在六点半响了。睁开半只眼,日光还没射到窗上;把对闹钟的信仰改为崇拜太阳,半只眼闭上了。八点才起床。赶快梳洗
-
作于:(1931年) 三月这首是写给日本剧评家升屋治三郎的。原诗所写的条幅上题“辛未3月送升屋治三郎兄东归。”诗中“远”作“海”,“望”作“忆”。
-
岳阳楼记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题解】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从小读书刻苦,志向远大。不过出仕后一直
-
夜雪填空晓更飘,龙墀风冷佩声高。琼花落处萦仙仗,玉殿光中认赭袍。下直笑谈多乐事,平时樽酒属吾曹。羡君年少才无敌,顾我虽衰饮尚豪。
-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馀,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
曾 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原诗今译】 梅子熟透了呀天天都放晴, 船到小溪尽头改换山路行。 片片绿阴不比来时路上少, 偶然还能听到黄鹂四五声。 【鉴赏
-
上枢密韩太尉书上枢密韩太尉书 【原文】 太尉执事[1]:辙生[2]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3]之所形[4],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
-
司马长卿谏猎书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臣之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