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延巳《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阅读答案
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注释
钿筝:用金翠宝石装饰的筝,玉柱:筝上定弦用的玉制码子。
海燕:传说燕子来自海上,故称“海燕”。双飞,一作“晾飞”。以上两句是写有人弹起筝来,双燕由帘内惊起飞走。
游丝:指在空中飞扬的虫丝。落絮:指飘落的柳絮。
1、上阙中“六曲阑干偎碧树”的“偎”字富有特色,请作赏析
2、结合“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两句,分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
参考答案
1.用拟人的手法,形象描绘了绿树与阑干彼此交映的景象;“偎”字又有亲昵的情态,反映出观景人缺少慰藉、寂寞孤单的心情。(2 分。表达特色、作用各1 分)
2.刻画了一位独守空闺、孤独寂寞的女子形象。女主人公整日孤单,好不容易睡浓梦好,偏是莺语惊醒,美好的梦境消失无影;“乱”字暗示了心情烦乱,“无寻处”写出了伤感与惆怅。(5 分。需结合诗句分析,意思符合即可)
二
1.词的上阙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5分)
2.请简要分析“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表现出的主人公的情绪。(6分)
参考答案
1. 表现手法:拟人,衬托(或:烘托、映衬、反衬),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情景交融。分析:阑干“偎”碧树,用拟人手法写出主人公眼中春天的景物也是如此多情;明媚的春景和燕子的双飞,衬托(反衬)了闺中人的寂寞孤独、了无知音;静静的春景和庭院,风吹摆动的杨柳,弹筝的动作,燕子的双飞,动静结合,生动形象;写春景是视觉,“钿筝”乐声和美,从视觉、听觉多角度表现春景的美好;风和日丽的春景触发了闺中人的幽思之情,可谓情景交融。(表现方法答到1—2点给1分,三点以上2分;结合词句分析3分)
2.这两句表现出女主人公因好梦被莺语搅扰而引起的烦恼情绪。(2分)句中“乱”字暗示了闺中之人的心情烦乱,浓睡好梦让现实中无法相会的恋人可以团聚,但短暂的好梦,偏被莺语惊扰。作者借此塑造了一位深闺独居,梦中寄情的思妇孤独寂寞的惆怅之情。(4分)
-
●更漏子·送孙巨源 苏轼 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 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 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来去。 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 苏轼
-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相传是郭震受武则天召见时写的,“则天览而佳之,令写数十本,遍赐学士李峤、阎朝隐等”(张说《郭公行状》)。从此,这首诗广传于世。 “古剑”是指古代著名的龙泉宝剑。据传是吴国干将和越国欧冶子二人,用昆吾所产精矿,冶炼多
-
《梅花·山中梅》咏梅花诗鉴赏 冯子振岩谷深居
-
昨日之日不可追,今日之日须臾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昨日之日不可追,今日之日须臾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污池以其下,众流之所锺。尺水无长澜,蛟龙岂其容。顾予诚鄙薄,群俊枉高踪。得一不为少,虽多肯辞岂。譬如登圆坛,罗列璧与琮。又若飨钧天,左右间笙镛。文章烂照耀,应和相撞舂。而予处其间,眩晃不知从。退之亦尝
-
古文观止·张惠言·周维城传 嘉庆元年, 余游
-
【释义】 古代格言。出自 《荀子·劝学》。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说: 学习不可以固步自封。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蓼蓝更青;
-
【名句】政之患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 语出《孔子家语·贤君》。政务当中,最急需要做的事情,没有比使老百姓富裕起来并且活得长寿更重要的了。说明当权者应为人民谋利益,使人民富足。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下雨时的美好的古诗词,内容包括谁有关于下雨美好的诗句多多益善,描写雨天的优美诗句,古诗中关于下雨的优美诗句。我时常漫步在小雨里 在小雨中寻觅 小雨象一首飘逸的小诗 常萦绕在我心里 在没人的雨中更显得孤寂 但我脸上并不流露出痕迹 每当小雨飘过 总
-
王龙爱上古诗词牧童(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牧童300字)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王龙爱上古诗词牧童,内容包括吕岩作的古诗《牧童》的注释,我爱王龙藏头诗,用《王龙永远爱刘影做首藏头诗》谢谢急用。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在晚风的吹拂下,一株株嫩绿的小草伴着时断时续、悠扬飘扬的笛声,扭动着纤细的腰肢,挑起了优美的舞蹈。圆圆的落日。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