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振《山中梅》咏梅花诗赏析
梅花·山中梅咏梅花诗鉴赏
冯子振
岩谷深居养素真,岁寒松竹淡相邻。
孤根历尽冰霜苦,不识人间别有春。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开端一句直接入题,“岩谷深居养素真”,是写梅生长山岩深谷之中,外人不易到此处,也就不易见到它。正因如此它才能与世隔绝,修养自己的纯洁真率的本性。没有一点世俗的薰染。扣和山中梅的题目,写出它的生长环境与条件,以及其素真的本性特征,这与经过人工稼接、栽培修理,按园艺家们意志生长的园梅,迥然不同,具有“野性”,即按自己的独立自由意志,朴素真淳的本性生活。这一“野性”特征多么与那些远身避乱,独善其身的隐士君子的特征相近!第二句则叙写山中梅的情性志趣,“岁寒松竹淡相邻”,梅的特性喜洁、耐久、抗寒,开在百花之先,性淡泊而不争艳。山中梅又与青竹、苍松杂生在荒山幽谷,水滨僻野之中,与竹、松为邻。这句诗亦是写梅兼喻人。以梅之特性,妙悟出做人的道理。诗的第三句转写山中梅的孤独、磨难、争生存的精神。“孤根历尽冰霜苦”,山中的野梅,无人爱怜,孤独寂寞,经历了无数的严霜冰雪的磨难之苦,它没有被折磨死,枯萎零落,而是劲干虬枝傲然独立苍穹,冰姿玉骨,坚强抗争,独立求生的精神多么令人神往!结尾诗句是全诗的结论。“不识人间别有春”,是说山中梅生活在自己的天地之中,以自己的花容清香迎接自己天地中春天。而不知道人间还有与自己不同的春天。这是化用陶潜桃花源记的思想,表示永葆这种“素真”本性,追求这种永无穷尽的自然美的境界,而不改变自己志节情操。
总上所析,这是一首咏山中梅的咏物诗,但不是纯粹的静物写照,而是借物托志,塑造山中梅的艺术形象与品格,渗透着作者的人格美的情思与追求。
-
[元]王义山胜地独湖山,满堂贮风月。歌舞气象,雪回云遏。红鞋朱帽,隔岸换船,芙蓉万迭
-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1 。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2 。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3 。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4 。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5 。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6 。 【释】
-
《开元天宝遗事》四卷。右汉王仁裕。仁裕仕蜀至翰林学士,蜀亡,仁裕至镐京,采摭民言,得开元、天宝遗事一百五十九条,分为四卷。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
伤歌行 【原诗】:昭昭素明月(1),辉光烛我
-
粉壁为空天,丹青状江海。游云不知归,日见白鸥在。博平真人王志安,沉吟至此愿挂冠。松溪石磴带秋色,愁客思归坐晓寒。
-
恋眼哝心终未改。向意间长在。都缘为、颜色殊常,见馀花、尽无心爱。都为是风流?。至他人、强来厮壤。从今後、若得相逢,绣帏里、痛惜娇态。
-
【生卒】:1862—1931【介绍】: 奥地利小说家、剧作家,意识流*小说在奥地利的主要代表。 1862年5月15日,施尼茨勒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家
-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有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 诗的首句写诗人与情人梦中重聚,难舍难离;第二句写依旧是当年环境,往日欢情
-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幕,
-
何处闻秋声,翛翛北窗竹。回薄万古心,揽之不盈掬。静坐观众妙,浩然媚幽独。白云南山来,就我檐下宿。懒从唐生决,羞访季主卜。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野情转萧洒,世道有翻覆。陶令归去来,田家酒应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