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送魏大从军》阅读答案附全诗翻译赏析
【唐】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②。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④。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⑤。
【注释】
①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是诗人的朋友。②匈奴犹未灭:借用汉代威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魏绛:春秋时期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③三河: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冲国。④横:横亘。接:连接。⑤ “勿使”两句:运用典故。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曾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还。
【文学知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今四川射洪)人。标举“汉魏风骨”,提倡文学中的英雄性格,开启了盛唐一代诗风。
【参考译文】
侵犯边境的敌人还没有消灭,魏大又去从军戍边保国。与友人在繁华的皇都怅然分别,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执手相约:要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冲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雁门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地势险峻,与云中郡连成一片。希望友人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留有我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阅读训练】
1.首句“匈奴”一词用的是_______这一修辞手法,在诗中的作用是________.
2.第五句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_________,第六句一个“接”字写出飞狐塞_______。
3.此诗首尾呼应表现在:首句说_______,末句说_________。
4.活用典故是此诗的一大特点。首句用汉代霍去病的故事赞扬_______;第二句用春秋时魏降的故事说明_______;第四句用西汉赵冲国的故事希望______;第七句用东汉窦宪的故事激励________。
5.默写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6.结合全诗,赏析“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的妙处。(5分)
7.简述本诗与一般送别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6分)
【参考答案】
1.借代 以汉代唐 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
2.地理位置的重要 山隘的险峻
3.魏大为灭匈奴而从军 希望魏大大败匈奴,立功而返
4.魏大从军是以天下为己任 魏大从军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魏大驰骋沙场,杀敌立功 魏大扬我大唐国威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 (1) 虚写手法,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想象友人要去的地方。(2分)(2)上句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下句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2分)(3)为结句作了铺垫(1分)
7.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2分),而是从大处着眼,全诗充满奋发乐观向上的精神(2分),激励出征者魏大要立功沙场,报效国家,(1分),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1分)
二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气哭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用典寓意。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三:
14.从诗体看,这首诗是: 。(1分)
15.以下哪一首诗或词中用了与本诗相同的典故 。(2分)
A.李白行路难 B.杜甫登高
C.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 D.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6.诗中“横”、“接”两字写出了雁山的 和狐塞的 ,从而表现出这里在军事上的 。(3分)
17.简述本诗与一般送别诗的不同之处:(3分)
答案:
14.五律(2分)
15.C(2分)
16.地理位置 高 险峻与重要(3分)
17.全诗一气呵成,充满奋发向上精神,激励出征者在沙场立功,抒发了御边保国的慷慨壮志;而没有一般送别诗的缠绵、凄苦、悲切等儿女情长的窠臼。(3分)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出征者是陈子昂的友人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
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震撼人心。借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象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我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呼应。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诗之三十五)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
形容体系的古诗词(用一句谚语或成语或古诗词来形容机制建设重要性)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形容体系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有什么古诗词表示要完善制度,用一句谚语或成语或古诗词来形容机制建设重要性,描写境界的诗句。俗语:1.跳进黄河洗不清. 2.不到黄河心不死. 3.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4.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 5.天下黄河富宁夏.
-
竹枝词 作者: 王叔承 【
-
芳菲过眼已成空, 寂寞篱边见几丛。 颜色只从霜后好, 不知人世有春风。 首句写春天的百花早已凋零殆
-
薄云蔽秋曦,清雨不成泥。罢贺南内衙,归凉晓凄凄。绿槐十二街,涣散驰轮蹄。余惟戆书生,孤身无所赍。三黜竟不去,致官九列齐。岂惟一身荣,佩玉冠簪犀。滉荡天门高,著籍朝厥妻。文才不如人,行又无町畦。问之朝廷
-
首联入题,点明杭州的黑暗政治现状。残酷压迫人民的钱大王,虽然死去千年,但他的幽灵还在杭州游荡;而效忠吴国的伍子胥,却落得葬身鱼腹,尸骨不可寻的悲惨结局。这两句诗寄托史事,影射现实, “仍如在”是点睛之笔,强调指出国民政府在杭州的暴虐统治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原题】:九月二十一夜梦至乱山丛石间出憩道傍拂石坐古榕下仰视木杪萝蔓凌空兴欲蜚举既觉哦成古篇
-
用兵之法, 十则围之, 五则攻之, 倍则分之, 敌则能战之, 少则能逃之, 不若则能避之。
名言: 用兵之法, 十则围之, 五则攻之, 倍则分之, 敌则能战之, 少则能逃之, 不若则能避之。 注释: 敌: 相当。逃: 退却。 句意: 用兵的法则, 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敌人, 有五倍于敌人
-
缩颈夜眠如冻龟,雪来惟有客先知。江边晓起浩无际,树杪风多寒更吹。青山有似少年子,一夕变尽沧浪髭。方知阳气在流水,沙上盈尺江无澌。随风颠倒纷不择,下满坑谷高陵危。江空野阔落不见,入户但觉轻丝丝。沾掌细看
-
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贞姿自耿介,杂鸟何翩翾。同游不同志,如此十余年。一兴嗜欲念,遂为矰缴牵。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不惟怀稻粱,兼亦竞腥膻。不惟恋主人,兼亦狎乌鸢。物心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