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结尾的古诗词(以明开头的有名的古诗)
1.以明开头的有名的古诗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明月别枝惊鹊”,“别”字是动词,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呵呵!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桥,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值得学习。
2.明为开头的诗句
明为开头的诗句: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 ·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明月别枝惊鹊 —— 宋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明月松间照 —— 唐 ·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明月来相照 —— 唐 · 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名言: 得人者, 先得之于己者也; 失人者, 先失之于己者也。 句意: 要想得人心, 必须先对自己赤诚; 之所以失去人心, 因为自己先失去自己的心。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
名言: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 句意: 孔子教导弟子, 各因其材性, 有从政事角度进行教育的, 有从言语角度进行疏导的, 有从德行的角度进行感化的。 出处: 宋
-
在你生命的深处,有没有一段记忆让你铭心刻骨,百转柔肠?在你情感的尽头,有没有一种思念令你回味悠久,唇齿生香?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
-
《牡丹·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方干借问庭芳早晚
-
王安石 三司副使,不书前人名姓,嘉祐五年,尚书户部员外郎吕君冲之,始稽之众史,而自李纮已上至查道,得其名; 自杨偕已上,得其官; 自郭劝已下,又得其在事之岁时。于是书石而镵之东壁。 夫合天下之众者,财
-
【3102】高擎旗帜(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第三分校编写,中央党校出版社,16 6万字,2016年11月第1版,38元)△该校转型发展掠影。记录的是其在
-
夜寒生酒思,晓雪引诗情。热饮一两盏,冷吟三五声。铺花怜地冻,销玉畏天晴。好拂乌巾出,宜披鹤氅行。梁园应有兴,何不召邹生? 作品赏析赠思黯前以履道新小滩诗寄思黯,报章云:请
-
《石榴·咏榴》咏石榴诗鉴赏 杨万里蒨罗绉薄剪
-
俞安期《刘仙巖十咏爲张质卿赋(并序):仙迹巖》写景抒情诗词赏析
刘仙巖十咏爲张质卿赋(并序):仙迹巖刘仙巖(1),仙人刘仲远所居。抵山之半,入户旋返而上登者,爲升真洞,仲远鍊真沖举(2),咸在兹焉。左
-
赵孟頫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 这首小令以简洁的笔触,描绘秋天景象,写采菱女的生活,十分动人。曲子前二句写景:一叶扁舟荡漾在清澈的溪水上,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