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杂谈

四年级下21课古诗词三首ppt(古诗词三首四下23课)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四年级下21课古诗词三首ppt(古诗词三首四下23课)

1.古诗词三首四下23课

独坐敬亭山①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③,

只有敬亭山。

注释

①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③ 厌:满足。

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②,

潭面无风镜末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④。

注释

① 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 和:和谐,这里的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③ 潭面:湖面

④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望洞庭湖中的君山。

2.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2113三首

21.古诗三首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5261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4102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1653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夏日绝句

[宋]李清专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属项羽,

不肯过江东。

3.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1到21课所有课文

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独坐敬庭山、望洞庭、江南

第二课:桂林山水第二课:桂林山水

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四课:七月的天山

第五课:中彩那天

第六课:万年牢

第七课:尊严

第八课:将心比心

第九课:自然之道

第十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第十一课:蝙蝠和雷达

第十二课:大自然的启示(“打扫”森林、人类的老师)

第十三课:夜莺的歌声

第十四课:小英雄雨来

十五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唤声

第十六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第十七课:触摸春天

第十八课:永生的眼睛

第十九课:生命 生命

第二十课:花的勇气

第二十一课:乡下人家

4.四年级下册23课古诗词三首自

第2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5.四年级下册语文23课古诗词三首讲解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2.词句解析。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绿原、白川、子规、烟雨,作者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才”“又”平实的用词,充分地说明了农民的劳动的繁忙紧张,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赞美之情也体现无遗。

(3)“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生动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4)“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一个“学”字,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5)“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两句点明时间是在春季,正是鳜鱼上市的时节,地点是在西塞山前。全句为: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桃花盛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6)“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全句意思为: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悠闲自得之情溢于言中。

6.状元大课堂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忆江南的诗意

忆江南词三首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不知何时会再次相逢。

注释 ⑴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⑵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⑶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⑸“山寺”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桂子,桂花。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⑹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⑺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⑻竹叶:酒名。

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

文选·张协〈七命〉:“乃有荆南乌程,豫北竹叶,浮蚁星沸,飞华蓱接。” ⑼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

文选·枚乘〈七发〉:“使先施、徵舒、阳文、段干、吴娃、闾娵、傅予之徒……嬿服而御。”此词泛指吴地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⑽早晚:犹言何日,几时。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曰:"尊侯早晚顾宅?" 赏析 第一首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全词五句。

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

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

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杜甫写景,善于着色。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诸句,都明丽如画。

而异色相映衬的手法,显然起了重要作用。白居易似乎有意学习,如“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秋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题岳阳楼)、“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正月三日闲行)诸联,都因映衬手法的运用而获得了色彩鲜明的效果。

至于“日出”、“春来”两句,更在师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明媚的春光里,从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蓝叶那里吸取颜料,兼用烘染、映衬手法而交替综错,又济之以贴切的比喻,从而构成了阔大的图景。不仅色彩绚丽,耀人眼目;而且层次丰富,耐人联想。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

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

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

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

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

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

四年级下21课古诗词三首ppt

猜你喜欢
  • 人月圆·客垂虹·张可久

    人月圆·客垂虹 张可久 三高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蒙。 莼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 故人何在,前和那里,心事谁同? 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 张可

  • 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赏析

    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赏析 《翡冷翠山居闲话》 是徐志摩1925年在风景优美的意大利名城翡冷翠(今译佛罗伦萨)时所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 这篇山居之作被称为闲话是很贴切的。作者既没有记山居时

  • 力行社

    国民党内的反动团体之一。1932年初蒋介石以“力行哲学”为基础,仿效法西斯主义,组织成立力行社。蒋自任社长,下设小组。社员以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政治干部为基础,直接受蒋领导。曾发展至七、八十人。同年3月

  • 新新闻主义作品分析

    一种兴起于本世纪60年代,提倡写新闻报道性小说的文艺思潮。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杜鲁门·卡波特*。他的小说《冷血》*(1965)被认为是这一

  • 九下古诗词鲁教五四制(鲁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九下古诗词鲁教五四制,内容包括五四制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里边的所有诗词,鲁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五四制初三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

  • 《赠苏崑生(苏,固始人,南曲为当今第一。曾赏析》

    原题:赠苏崑生(苏,固始人,南曲为当今第一。曾与说书叟柳敬亭同客左宁南幕下,梅村先生为赋《楚两生行》。)

  • 《卜算子·薄宦各东西赏析》

    上片以“薄宦各东西”句开篇,交代了兄弟分离的情况。“薄宦”在这里非谦词,更多的是一种解嘲。朝廷软弱无力,官职空有其名。纵有鸿鹄之志,终也壮志难酬。自己宏图难展,只有“薄宦”小衔而已,虚幻如烟。“各东西”表示他们虽满腹不平,却也要为官出世

  • 辛弃疾《满江红 暮春》全诗鉴赏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流水暗随红粉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 《杂诗(其一)·晋·张协》原文与赏析

    晋·张协秋夜凉风起, 清气荡暄浊。蜻蛚吟阶下, 飞蛾拂明烛。君子从远役, 佳人守茕

  • 曹操为什么不辞退蒋干?

    曹操为什么不辞退蒋干?蒋干,字子翼。曹操手下的一位出谋划策之士。简称谋士。谋士嘛,当然要有文化了。总不能说,你馒头大的字认识不了一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