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杂谈

走进古诗词的画(古诗《画》这首诗讲的是一幅什么画)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走进古诗词的画(古诗《画》这首诗讲的是一幅什么画)

1.古诗画这首诗讲的是一幅什么画

古诗画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典型的中国画。画中有山、水、花、鸟。

原诗:

画唐代: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释义: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扩展资料:

王维这首画。

远看山有色,为什么要远看?苏轼题西林壁中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大自然中,人是十分渺小的,只有远看,才能看清山的全貌。

山是什么色?出生在南方沿海地区,对山的认识不多。多年游览名川大山,发现山有很多种,有连绵起伏的,有层峦叠嶂的,也有拔地而起的。青崖狂客更愿意相信,王维所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的群山环绕。李白有诗云“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何等壮阔。

近听水无声,山水,山水。山和水是分不开的。有山就有水。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有句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也常常被物理教学引用,以说明运动的相对性。

王维说,“近听水无声”,从侧面反映,王维认为这水是应该有声的。水本无声,是谁流动撞击到不同的物体才发出了声响。所以,王维看到的不是静止的湖光山色,而是活跃灵动的山间水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画 (唐代王维诗作)

2.古诗画

【作者】王维 【朝代】唐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

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

王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浩然合称“王孟”。

3.古诗画诗意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唐代: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

惊:吃惊,害怕。

扩展资料:

赏析

远看山有色,

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

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

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4.怎样引导小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

怎样引导小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节奏明快,语言精炼,意境悠远,内涵丰富,每一首都晓畅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起来曼妙无比。因此,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感受诗意的美好,浸染学生的心灵。一、诗画结合,别有洞天我们知道,苏轼的诗,诗中有画;苏轼的画,画中有诗。其实,不独苏轼,很多诗人都是如此,不过苏轼更具有代表性罢了。仅仅通过语言来分析古诗,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是不完美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展开教学,师生一起动手,结合文本的图画,让小学生画简笔画,不求形似,唯求神似。1.教师示范画。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用简笔画的形式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美,增进对古诗的认识。如在学习孟浩然春晓一诗时,我将一幅晨起鸟鸣图,用简笔画描摹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我重点勾画了叽叽喳喳的小鸟和一地零落的花瓣,将诗与画巧妙结合,一个雨后清晨,鸟鸣花谢的场面展现在孩子面前。借助图画,。

走进古<a href=/tag/89/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诗词</a>的画

猜你喜欢
  • 刘光第《香溪》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刘光第香溪莫诮蛮山恶,香溪有艳魂。一声巴女笛,千古汉妃村。夜月修篁怨,春风媚草生。崖泉如幽诉,环佩戛孱湲。作者简介刘光第(1859—

  • 柳宗元《愚溪诗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柳宗元:愚溪诗序 柳宗元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

  • 高适《营州歌》全诗赏析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作品赏析唐代东北边塞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適这首绝句有似风情速写

  • 白居易《遣怀 自此后诗,在渭村作。》全诗赏析

    寓心身体中,寓性方寸内。此身是外物,何足苦忧爱。况有假饰者,华簪及高盖。此又疏于身,复在外物外。操之多惴栗,失之又悲悔。乃知名与器,得丧俱为害。颓然环堵客,萝蕙为巾带。自得此道来,身穷心甚泰。 作品赏

  •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听(古诗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的诗意和表达)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听,内容包括古诗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的诗意和表达,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详情请看《泊船瓜洲》(王安石)、《秋,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

  • 《庄子·齐物论》解说和语译

    (解题) 关于本题,有两种解法:一解为齐物之论;二解为齐一物论。其着眼点,前者在于齐物,以为是齐一物类之论; 后者在于物论,以为是把物类之论齐一。从其主旨看,其论物虽多种,然而无成无毁,复通为一。何分

  • 《不若得此可喜 吕原》原文、出处、述要和作者资料

    吕文懿修《宋元通鉴续编》,考一事不获,不怿者累昕夕。一日,考得之,谓门人曰:“进我二阶,不若得此可喜。” ○清·梁维枢《玉剑尊闻》卷三 [述要] 吕原编著《宋元通鉴续编》时,由于有一件事没考证清楚,一

  • 〔法国〕帕特朗《再来一个春天(外1篇)》抒情散文鉴赏

    作者: 〔法国〕帕特朗 【原文】: 所有扰乱人心宁静

  • “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注释、译文和评说

    “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 ① (《增广贤文》) 【注释】 ①廪(lǐn):粮仓。乏:匮乏。 【译文】 “粮仓里没有粮食,日子就艰难;儿孙愚昧,礼义就匮乏。” 【评说】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

  • 田樱《探访伦勃朗故居》

    探访伦勃朗故居,给我留下深刻的启迪:美的事物,终究是美的。那是一个冬日,我冒着细雨,去阿姆斯特丹踏访被誉为“心灵的画家”和“光与影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