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什么被称少陵诗派,为什么杜甫号少陵野老
为什么杜甫号少陵野老
因杜甫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野老是指自己年龄大了却一事无成,孤苦无依。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扩展资料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杜甫
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后世称杜甫为“诗圣”,是突出了其道德含义,认为杜甫诗所展现的人格魅力,集中了儒家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和情怀,如忠义仁爱、忧国忧民等。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诗圣”的说法一般认为来源于南宋诗人杨万里,他的江西宗派诗序说:“苏、李之诗,子列子之御风也。杜、黄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驾玉车也。无待者,神于诗者欤?有待而未尝有待者,圣于诗者欤?”杨万里的这个观点,后人在评价杜甫时,多加以引述,如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明杨慎升庵诗话等,但这一认识并非杨万里的独得之秘,北宋的邹浩、南北宋之际的张戒、稍晚于杨万里的敖陶孙、曾噩,都曾表达过类似的意见,即视杜甫为诗国圣人,只是没有杨万里这么显豁而已。到了明末,终生研究杜甫的王嗣爽,开始正式称杜甫为“诗圣”,他在梦杜少陵作诗中说:“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又在浣花草堂二首之二中说:“诗圣神交盖有年。”宋人称杜甫“圣于诗者”,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集大成”地位,认为他无体不工、无美不备。这一认识最早发之于唐代诗人元稹的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宋代文人苏轼、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
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则突出了其道德含义,认为杜甫诗所展现的人格魅力,集中了儒家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和情怀,如忠义仁爱、民胞物吾、忧国忧民等。郭沫若在为杜甫写的对联中,称杜甫为“诗中圣哲”,也是这个意思,这也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他表彰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他对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他对裴虬也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当然,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也是分不开的。杜甫的忧来自于国家,喜亦是来自于国家,这就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杜甫 为什么 号少陵野老
因杜甫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野老是指自己年龄大了却一事无成,孤苦无依。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 ,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
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
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扩展资料: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杜甫。
-
登高望远也是隋唐五代旅游休闲的重要类型。旅游登高包括登台、登阁、登楼、登山等,常常生成复合型的美感体验。深秋季节,王勃登临滕王阁,百感交集,兴味无穷: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
-
《浮生》 浮生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昌绪班 张馨 冬天的月亮很亮,但看得久了心就像浸在了冷水中。我不禁打了个喷嚏。 我是一只猫
-
别君今几时,岁月如插羽。悠悠寝与食,忽忽朝复暮。纷纷竟何为,凛凛还自惧。朝廷无献纳,仓廪徒耗蠹。风霜苦见侵,衰病日增故。江湖岂不思,恳悃布已屡。美哉广陵公,风政传道路。优游侍从臣,左右天子顾。君来一何
-
《小河》 周作人 一条小河,稳稳地向前流动。 经过的地方,两面全是乌黑的土, 生满了红的花,碧绿的叶,黄的果实。 一个农夫背了锄来,在小河中间筑起一道堰。 下流干了,上流的水被堰拦着,下来不得;不得前
-
花落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好知青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山屐已散休矾蜡 〔2〕 ,柴车从来不须巾 〔3〕 。仙尘佛劫同时尽 〔4〕 ,坠处何须论厕茵 〔5〕 。 〔1〕《六如居士全集》新版《唐
-
缥蔕缃枝出绛房,绿阴青子送春忙。涓涓泣露紫含笑,焰焰烧空红佛桑。落日孤烟知客恨,短篱破屋为谁香。主人白发青裙袂,子美诗中黄四娘。 作品赏析【原题】:正月二十六日,偶与数客野步嘉佑僧舍东南野人家,杂花盛
-
奇峰一见惊魂魄,意想洪炉始开辟。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不然何至今,悠悠亿万年,气势不死如腾屳。云含幽兮月添冷,月凝晖兮江漾影。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长在无人境。轩皇封禅登云亭,大禹会计
-
狼 纪 昀 沧州一带海滨煮盐之地, 谓之灶泡。 袤延数百里, 并斥卤 (1) 不可耕种, 荒草粘天,略如塞外, 故狼多窟穴 (2) 于其中。 捕之者掘地为阱, 深数尺, 广三四尺, 以板覆其上, 中凿
-
[唐]李颀 小来托身攀贵游,倾财破产无所忧。暮拟经过石渠署,朝将出入铜龙楼。结交杜陵轻薄子,谓言可生复可死,一沉一浮会有时,弃我翻然如脱屣。男儿立身须自强,十五闭户颖水阳。业就功成见明主,击钟鼎食坐华
-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赏析]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及五代词时,曾经有一段话说:“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