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瑀《筝赋》原文、译文、赋文赏析
作者: 阮瑀
【原文】:
惟夫筝之奇妙,极五音之幽微。苞群声以作主。冠众乐而为师。禀清和于律吕,笼丝木以成资。身长六尺,应律数也。故能清者感天,浊者合地。五声并用,动静简易。大兴小附,重发轻随。析而复扶,循覆逆开。浮沉抑扬,升降绮靡。殊声妙巧,不识其为。平调足均,不疾不徐,迟速合度,君子之衢也。慷慨磊落,卓砾盘纡,壮士之节也。曲高和寡,妙伎难工。伯牙能琴,于兹为朦。皦(jiǎo)绎翕纯,庶配其。延年新声,岂此能同。陈惠、李文,曷能是逢。
【译文】:
奇妙的筝,穷尽了五音的奥秘和精微。汇集各种音响,它自然成为主调;超越众多的乐音,它必然占据显要位置。从音律中获得清扬和谐,将丝绳与木材合在一起成为发音的器具。筝身长度有六尺,是与律的数目相对应的。所以清亮高昂的声音可以上感于天,浊重低沉的声音能够下合于地。宫、商、角、徵、羽五级音阶同用,或弹奏、或停止,操纵简便。大音一起,小音符合;重音一发,轻音跟随。乐音中断,重又相接;翻转而弹,便从反面发音。浮上沉下,或高或低,或升或降,乐音美好繁杂。特异的声音,奇妙精巧的表演,简直不明白是怎样造成的。声调平稳,节奏均匀,不快不慢,迟速合于常度,这是君子的行为风范。慷慨激昂,正大光明,超群出众,回旋曲折,这是壮士的节概。曲调高,和唱者就少;技艺奥妙,就难于掌握。俞伯牙善于弹琴,但对于这种乐器却是模糊不清。只有像孔子所说那样清楚明白、连续不断、令人振奋、和谐一致的演奏,才可以配得上它。李延年唱出的新歌,岂能达到这个标准?陈惠、李文这样的乐工,现在又怎能遇到?
【评介】:
汉末建安时期,辞赋创作在体制上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咏物小赋的发达。在“三曹”、“七子”的创作中,这类作品屡见不鲜。描写对象上自孔雀、鹦鹉、白鹤之类,下至杨柳、芙蓉、瓜果之属,以至身边常见熟知的器物,无不可以入赋。作品大多体制短小,多则数百字,少则几十字,往往是“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文心雕龙·时序),谈笑之间,即物作赋,援笔立成,带有文字游戏的性质。这种轻便的体制和无拘无束的创作方式,颇为当时文士喜闻乐见。阮瑀的筝赋就是在这样的文学气氛中草成的。一望可知,此赋既非有何寄寓的深思熟虑之作,也非字斟句酌、刻意求工之文。不过就筝赞筝,借此驰骋才思、与文友唱和而已。作者根据筝的形制、弹奏技艺与曲谱音响特点进行了历数式的赞叹。并以君子、壮士喻其音乐意境的雍容与激越,以俞伯牙、李延年与此格格不入来反衬演奏筝乐所需造诣之高,都是有创意、有生气的文字。
此赋虽短,也不乏祖述前人之处。如东汉侯瑾的筝赋说:“若将绝而复续”,此赋说:“析而复扶”。侯说:“上感天地,下动鬼神。”此赋说:“清者感天,浊者合地”。从这些类似的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后者体物更贴切,字句更简洁。可见,继承中还是内蕴着发展创新的。
-
毛泽东诗词《六言诗 ① ·给彭德怀同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三五年十月 山高路远坑深 ②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③ !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一九四七年八月一日《战友报》(冀
-
独上江楼望故乡,泪襟霜笛共凄凉。 云生陇首秋虽早 ① ,月在天心夜已长。 魂梦只能随蛱蝶 ② ,烟波无计学鸳鸯。 蜀笺都有三千幅 ③ ,总写离情寄孟光 ④ 。 这首诗是刘兼在四川荣州 (今四川荣县)作
-
与吉狄马加相遇,是在洛夫和李元洛主编的台湾尔雅版《大陆当代诗选》上。我开始读吉狄马加:一个汉语书写的彝人名字和梦想。语言的相遇处才
-
作者: 边国恩 【作家简介】崔曙海(1901—1932)是朝
-
南湖秋月白,王宰夜相邀。锦帐郎官醉,罗衣舞女娇。笛声喧沔鄂,歌曲上云霄。别后空愁我,相思一水遥。
-
朝中措 【宋】范成大 丙午立春大雪,是岁十二月九日丑时立春 东风半夜度关山。和雪到阑干。怪见梅梢未暖,情知柳服犹寒。 青丝菜甲,银泥饼饵,随分杯盘。已把宜春缕胜,更将长命题
-
换印虽频命未通,历阳湖上又秋风。不教才展休明代,为罚诗争造化功。我亦思归田舍下,君应厌卧郡斋中。好相收拾为闲伴,年齿官班约略同。
-
夫酒所以行礼、养性命、为欢乐也,过则为患,不可不慎。|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夫酒所以行礼、养性命、为欢乐也,过则为患,不可不慎。》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 [述要] 何晏七岁时,已聪颖过人,
-
【4319】中国经济大布局(张占斌、周跃辉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万字,2015年11月第1版,38元)15章:[1]“十三五”: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