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先秦散文·晏子春秋·狐白之裘(谏上·二十)》原文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先秦散文·晏子春秋·狐白之裘(谏上·二十)》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晏子春秋·狐白之裘(谏上·二十)原文鉴赏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注释】 ①霁(ji计):雨止雪停称霁。 ②被(pi批):通通“披”,穿。狐白:即狐肷(qian浅),狐狸胸腹部及腋下的毛皮,颜色纯白,制衣轻暖。裘(qiu求),毛皮衣服。 ③侧阶:堂的北阶。 ④睹(du堵):看见。涂:通“途”,道路。【今译】 齐景公的时候,下雪三天不开晴。景公穿着狐白之裘,坐在高堂的侧阶上。晏子入朝来见,站了好一会儿。景公道:“真怪呀!下雪三天可是天气不寒冷!”晏子问道:“天气真的不寒冷吗?”景公笑而不答。晏子道:“我听说:‘古代的贤君,自己吃饱了还想到有的人挨饿;自己穿暖了还想到有的人受冻;自己安逸了还想到有的人受累。’今天国君您却没有想到这些。”景公听罢道:“好!寡人懂得你的指教了。”于是下令:散发皮裘发放粟米,用来赈济挨饿受冻的人。又下令:凡是在大路上看到的,不问是哪个乡的;凡是在里巷看到的,不问是谁家的;巡行全国计算人数,不必说出名字,都给予赈济。士人已经有职事的发放两个月的赈济,患重病的发给两年的赈济。孔子听到后赞道:“晏子巧于表明他所想做的好事,齐景公能够实行他认为好的事啊!”【集评】 明·杨慎评晏子春秋:“一诘(天不寒乎)已令景公肌粟。王风浩荡,见仁言之利甚。”民初·张之纯诸子菁华:“仁人之言,其利溥哉。”【总案】 这是一篇寓有教诫意义的故事。晏子是位古道热肠而又善于为国君拾阙补过的贤相。故事开头先介绍季节和天气的情况,这给事情的发生提供了自然的背景,有助于表现生活的真实性。故事发生在天寒地冻的时节,齐景公对晏子说:“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这是有意向晏子炫耀“狐白之裘”,也是他在饱暖之后得意的卖乖。晏子含有责怪之意的反问,使齐景公无言可答。因此晏子用“古之贤者”恤民、惠民之心来教诫景公。当古代人们还没有力量改变现实生活中的贫富对立、苦乐不均的时候,往往幻想得到来自“仁君”或“贤相”的恩赐和周恤。这是苦难中人们凄然的理想。他们把这种理想寄托在晏子身上。在晏子故事结尾处,时常缀有孔子或墨子的议论和评赞,这些文字虽不尽属实,但从修辞方面看,有助于增强故事的庄重色彩,并唤起人们对晏子的敬慕与尊重。

猜你喜欢
  • 名画《出水芙蓉图》赏析

    出水芙蓉图 宋·佚名 绢本设色 纵二三.八厘米 横二五.一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此图无款印,旧题吴炳作,原载《历代名笔集胜册》第一册(见《虚斋名画录》)。 画面为一团扇,写出水芙蓉,画淡淡红荷一朵,绰约

  • 国学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处和解释

    【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语出宋代柳永《凤栖梧》词。我衣带渐渐宽松,身体越来越瘦削了,但我心里并不后悔;为了她,面容憔悴是值得的。两句词表达了作者对所爱者的深切思恋之情。后常用来比喻为了

  • 欧阳修《浪淘沙》全诗鉴赏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 苏轼《雨夜宿净行院》全诗鉴赏

    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一作虚?舟寄渺茫。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 白居易《舟中夜坐》全诗赏析

    潭边霁后多清景,桥下凉来足好风。秋鹤一双船一只,夜深相伴月明中。

  • 张九龄《春江晚景》全诗赏析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兴来祗自得,佳气莫能传。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 白居易《夜坐》全诗赏析

    庭前尽日立到夜,灯下有时坐彻明。此情不语何人会,时复长吁一两声。

  • 绝句对仗有什么形式和要求?

    传统认为,绝句在形式上可以看做律诗的一部分,故绝句又叫 做截句。以二联对仗与否作为评价标准,形式上可以分为首尾截 式、中间截式、前截式和后截式四种。 (1)首尾截式。 首尾截式是绝句中最常见的形式,即

  • 《用辛稼轩陈同甫倡和韵,送王正子之襄阳,明赏析》

    原题:用辛稼轩陈同甫倡和韵,送王正子之襄阳,明春归广陵,并嘱其一示何生龙若(何名铁)

  • 鲁迅《论讽刺》全文、注释和赏析

    我们常不免有一种先入之见,看见讽刺作品,就觉得这不是文学上的正路,因为我们先就以为讽刺并不是美德。但我们走到交际场中去,就往往可以看见这样的事实,是两位胖胖的先生,彼此弯腰拱手,满面油晃晃的正在开始他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