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鲁迅《论讽刺》全文、注释和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鲁迅《论讽刺》全文、注释和赏析

我们常不免有一种先入之见,看见讽刺作品,就觉得这不是文学上的正路,因为我们先就以为讽刺并不是美德。但我们走到交际场中去,就往往可以看见这样的事实,是两位胖胖的先生,彼此弯腰拱手,满面油晃晃的正在开始他们的扳谈——

“贵姓? ……”

“敝姓钱。”

“哦,久仰久仰! 还没有请教台甫……”

“草字阔亭。”

“高雅高雅。贵处是……?”

“就是上海……”

“哦哦,那好极了,这真是……”

谁觉得奇怪呢?但若写在小说里,人们可就会另眼相看了,恐怕大概要被算作讽刺。有好些直写事实的作者,就这样的被蒙上了“讽刺家”——但难说是好是坏——的头衔。例如在中国,则金瓶梅写蔡御史的自谦和恭维西门庆道:“恐我不如安石之才,而君有王右军之高致矣!”还有儒林外史写范举人因为守孝,连象牙筷也不肯用,但吃饭时,他却“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圆子送在嘴里”,和这相似的情形是现在还可以遇见的;在外国,则如近来已被中国读者所注意了的果戈理的作品,他那外套 (韦素园译,在 未名丛刊中)里的大小官吏,鼻子(许遐译,在译文中)里的绅士,医生,闲人们之类的典型,是虽在中国的现在,也还可以遇见的。这分明是事实,而且是很广泛的事实,但我们皆谓之讽刺。

人大抵愿意有名,活的时候做自传,死了想有人分讣文,做行实,甚而至于还“宣付国史馆立传”。人也并不全不自知其丑,然而他不愿意改正,只希望随时消掉,不留痕迹,剩下的单是美点,如曾经施粥赈饥之类,却不是全般。“高雅高雅”,他其实何尝不知道有些肉麻,不过他又知道说过就完,“本传”里决不会有,于是也就放心的“高雅”下去。如果有人记了下来,不给它消灭,他可要不高兴了。于是乎挖空心思的来一个反攻,说这些乃是“讽刺”,向作者抹一脸泥,来掩藏自己的真相。但我们也每不免来不及思索,跟着说,“这些乃是讽刺呀!”上当真可是不浅得很。

同一例子的还有所谓“骂人”。假如你到四马路去,看见雉妓在拖住人,倘大声说:“野鸡在拉客”,那就会被她骂你是“骂人”。骂人是恶德,于是你先就被判定在坏的一方面了;你坏,对方可就好。但事实呢,却的确是“野鸡在拉客”,不过只可心里知道,说不得,在万不得已时,也只能说“姑娘勒浪做生意”,恰如对于那些弯腰拱手之辈,做起文章来,是要改作“谦以待人,虚以接物”的。——这才不是骂人,这才不是讽刺。

其实,现在的所谓讽刺作品,大抵倒是写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

三月十六日。

【析】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论述讽刺文学作品的特点,其深刻和全面是没有第二个人可与鲁迅比肩的。本文仅是他谈及讽刺 (包括幽默)的约50篇杂文中的一篇。如何看待讽刺?鲁迅认为这在中国是一个大问题。这是由于中国有着“温柔敦厚,诗教也”的传统,它使大多数人接受不了讽刺。鲁迅说:“我们常不免有一种先入之见,看见讽刺作品,就觉得这不是文学上的正路,因为我们先就以为讽刺并不是美德。”鲁迅告诉我们,讽刺并不是作家用它和人为难的捏造和杜撰,而是生活中常见到的一种现象。鲁迅举了两个人见面时客套为例,明明是言不由衷,但谁都不想戳穿。人们见此现象也不觉奇怪。鲁迅说:“谁觉得奇怪呢?但若写在小说里,人们可就会另眼相看了,恐怕大概要被算作讽刺。”金瓶梅和儒林外史之所以被人认为属讽刺小说,它不过是兰陵笑笑生和吴敬梓将此现象搬进作品罢了。因而鲁迅认为讽刺必须是一种社会真实。他说:“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 ‘讽刺’; 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可是,上流社会的人却不愿意将他们的丑行公开曝光,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隐恶扬善”。他们“活的时候做自传”,死了也希望有人捧场。鲁迅认为,如果有人将它们丑行给记下来,“他可要不高兴了”,这也是他们不喜欢讽刺的原因。如果听信了他们攻击“讽刺”的话就是上了他们的大当,因此他认为这源于现实生活中的讽刺所起的作用决不可低估。是不是讽刺作品都是作者对生活中所见的实录呢? 鲁迅认为不能将它简单地等同。它必须由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地——写出人的或一面的真实,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①这就是说要用典型化的方式写出被讽刺对象的本质特征。对被讽刺的典型化主要是以下两种形式:

(一)将内心真正想法与口头上、行动上另说另搞一套相比。如众所周知的肥皂中的四铭就是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人。在本文中鲁迅举的蔡御史、西门庆和范进也是这样的人。

(二)将内心的幻觉与严酷的现实加以对比,这种人的最突出代表是阿Q。在本文中,鲁迅举了上海滩的妓女。她们确是在拉客,如果有人说“野鸡在拉客”,就会被她大骂一顿,但如果换一个说法 “姑娘勒浪做生意”,她就没有意见了。这种自我麻醉,如马克思所说:“弱者总是相信奇迹求得解放,以为只要他能在自己的想象中驱除了敌人就打败了敌人; 他总是对自己的未来以及自己打算建树、但现在还言之过早的功绩信口吹嘘,因而失去对现实的一切感觉”。②

从本文的题目 论讽刺就可知他是一篇论说文,但为什么不见论说文的那种三段论式呢? 我们认为这篇杂文是采用了 “印象式的评论”(impressionism)的写法。它是批评家根据自己的感触写的评论。“它的基本特点有二:其一是在评论作品时重在自身的体验,评论者以自己的心灵碰撞作家的心灵……其二是用散文体来评论作品,而不是通常见到那种论说文的评论”。③即老一套的起承转合方式。因而它轻快、灵动、活泼、风趣,而没有陷入 “掉书袋”之中。

字数:2306

①鲁迅 什么是 “讽刺”?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07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③翟大炳<听笛人手记>:印象式评论杰作,美学与时代 1990年1、2期合刊。

翟大炳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750-751页.
猜你喜欢
  •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鉴赏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

  • 王维《冬日游览》全诗赏析

    步出城东门,试骋千里目。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渭北走邯郸,关东出函谷。秦地万方会,来朝九州牧。鸡鸣咸阳中,冠盖相追逐。丞相过列侯,群公饯光禄。相如方老病,独归茂陵宿。

  • 苏轼《教战守策》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北宋中叶以后,辽和西夏成为宋朝西北边疆的严重威胁,战争随时可能爆发,然而宋朝的国力薄弱,执政者的怯于外敌和唯图苟安。苏轼的《教战守策》倡言教民习武、能战能守和加强战备。

  •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五年)”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① 。宫之奇谏曰 ② :“虢,虞之表也 ③ 。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 ④ ,寇不可玩 ⑤ ,一之谓甚 ⑥ ,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 ⑦ ,其虞虢之谓也。” 公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智慧

    【465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智慧(陈先达著,周文莲编,人民出版社,20万字,2019年6月第1版,42元)△9章: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智慧;②

  • 黄裳《白门秋柳》赏析

    黄裳《白门秋柳》原文 在诗人骚客的眼中,六朝古都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值得吟咏的话题:秦淮河经久不息的脂粉香气,夫子庙的繁华,鸡鸣寺的古朴,还有古往今来歌女们曼妙柔婉的歌声;一切的一切几乎不需要任何矫饰,就

  • 《容斋随笔·三家七穆》译文与赏析

    三家七穆三家七穆 【原文】 春秋列国卿大夫世家之盛,无越鲁三家、郑七穆者。鲁之公族,如臧氏、展氏、施氏、子叔氏、叔仲氏、东门氏

  • [意大利]邓南遮/著吕同六/译《夜莺之歌》全文赏析

    夜莺之歌[意大利]邓南遮 著吕同六 译作者简介加百列·邓南遮(1863~1938),意大利著名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他出名较早,16岁就发表了

  • 9月16日 毛泽东起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

    9月16日 毛泽东起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 : 针对国民党军武器装备已有很大加强的情况,为贯彻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的方针,中共中央军委总结各战略区的初期作战经验,于9月16日发出由毛

  • 李白《清平调·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清平调①·其一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②露华③浓。 若非群玉山④头见, 会向瑶台⑤月下逢。 【注释】 ①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