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爱莲说》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周敦颐: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赜的这篇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佳作。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议论和抒情。本篇为托物言志之作。文中通过对莲花的描写,歌颂了“君子”的高尚品质,讽刺了世间贪图富贵、争名夺利的庸俗之辈,表现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污的情怀。
这篇文章,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段。第一段写莲花的可爱,并说明了自己喜爱莲花的原因。文章从人们共有的情趣落笔,说水中陆上草本木本各种鲜花,值得人们喜爱的很多,以此引起读者的注目。然后再以“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来衬托,描写莲花清逸秀美,提拔超群的性状,引出文章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几句,作者用极准确、形象的语言,抓住了莲花的自然特点,不仅写出了它的外部形态,而且写出了它的内在气质,可谓形神兼备。如前所述,本文旨在寄物抒情。作者在这里对莲花作细致传神的描绘,着力写它的可爱,实际上是借莲花来比喻君子,歌颂其坚贞洁白的性格,表示对追求富贵利达的世态的鄙视。同时,也寄托了作者自己的抱负和向往。“予独爱莲”的“独”字,既与上文的“独”、“世人”呼应、对照,又和下文的“鲜有闻”、“同予者何人”、“众”等词语呼应,体现了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独到造诣。
为了进一步表现“爱莲”的主旨,文章第二段在点明三种花的比喻意义之后,接着又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来衬托“莲之爱”。这样层层衬托,文章的主题也就更加突出了。特别是作者用一“噫”字,引出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深沉慨叹,使文章的议论达到高峰。最后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结,与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相照应,表现出对世间奔名逐利者的厌恶之情。但作者没有明说,而是暗讽,越显意味深长。
总观全篇,文章中心突出,立意深刻,结构紧凑,尤其是运用衬托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此外,文中有对句,有排比,有长句,也有短句,活泼多变,错落有致,而全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一百五十字。笔墨之精炼,句法之活脱,真是令人惊叹!
总之,爱莲说不仅蕴涵丰富,而且优美可读。它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一颗明珠。
-
风暖凌开,土昌泉动〔1〕。游尘曝日,鸣雉依陇〔2〕。主人拂黄冠,拭藜仗〔3〕,布蔬种
-
已失巴陵雨,犹逢蜀坂泥。天开斜景遍,山出晚云低。馀湿犹沾草,残流尚入溪。今宵有明月,乡思远凄凄。
-
朱熹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 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 朱熹的这首咏岩桂的五言律诗写得很有情趣。 首联“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写桂花开放是在一岁
-
古文观止·隋唐五代文·韩愈·进学解 国子先生
-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意思、典故和故事
意为定谋决策者要有战略眼光,没有历史的观点、长远的目标,就不能策划好眼前的问题,没有全局的考虑,就不能策划好局部的问题。 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求救方略。诸葛亮身卧隆中,胸怀大志,刻苦读研古
-
[元]乔吉肝肠百炼炉间铁,富贵三更枕上蝶,功名两字酒中蛇。尖风薄雪,残杯冷炙,掩青灯
-
见前面之千里,不若见背后之一寸,故达观非难,而反观为难;见见非难,而见不见为难。此举世之所迷,而智者之独觉也。
【名句】见前面之千里,不若见背后之一寸,故达观非难,而反观为难;见见非难,而见不见为难。此举世之所迷,而智者之独觉也。 【译文】看到前面的千里,不如看到背后的一寸,所以说遍观不难,而反观就难了。看到能
-
【生卒】:1919—1980【介绍】: 日本荒地派*诗人。广岛县人。1942年东京大学经济系毕业。从高中时代起就对现代诗抱有浓厚的兴趣,并试笔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李白的诗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上一句:行路难,行路难。
翻译:It is difficult to travel, it is difficult to travel.
意思:表达旅途艰险,行走不易。
下一句:多歧路,今安在。
翻译:With many diverging roads, where am I now?<
-
啮缺 ① 问乎王倪 ② 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