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品茶》经典散文赏析
品茶
西安城里,有一帮弄艺术的人物,常常相邀着去各家,吃着烟茶聊聊闲话。有时激动起来,谈得通宵达旦,有时却沉默了,那么无言儿待过半天;但差不多十天半月,便又要去一番走动呢。忽有一日,其中有叫子兴的,打了电话,众朋友就相约去他家了。
子兴是位诗人,文坛上很有名望,这帮人中,该他为佼佼者。但他没有固定的住处,总是为着房子颠簸。三个月前,托人在南郊租得一所农舍,本应是邀众友而去,却突然又到西湖参加了一个诗会,得了本年度的诗奖。众人便想,诗人正在得意,又迁居了新屋,吃茶闲话,一定是有别样的滋味了。
正是三月天,城外天显得极高,也极清。田野酥软软的,草发得十分嫩,其中有蒲公英,一点一点的淡黄,使人心神儿几分荡漾了。远远看着杨柳,绿得有了烟雾,晕得如梦一般,禁不住近去看时,枝梢却并没叶片,皮下的脉络是楚楚地流动着绿。
路上行人很多,有的坐着车,或是谋事;有的挑着担,或是买卖春光悄悄儿走来,只有他们这般儿悠闲,醺醺然,也只有他们深得这春之妙味了。
打问该去的村子,旁人已经指点,问及子兴,却皆不知道,讲明是在这里住着的一位诗人,答者更是莫解,末了说:
“是×书记的小舅子吗?那是在前村。”
大家啼笑皆非,喟叹良久,凄凄伤感起来:书记的小舅子村人尽知,诗人却不知其然,往日意气洋洋者,原来是这样的可怜啊!
过了一道浅水,水边蹲着一个牧童,正用水洗着羊身。他们不再说起诗人,打问子兴家,牧童凝视许久,挥手一指村头,依然未言。村头是一高地,稀落一片桃林,桃花已经开子,灼灼的,十分耀眼。众人过了小桥,桃林里很静,扫过一股风,花瓣落了许多。深走五百米远,果然有一座土屋,墙虽没抹灰,但泥搪得整洁,瓦蓝瓦蓝的,不曾生着绿苔。门前一棵荚子槐,不老,也不弱,高高撑着枝叶,像一柄大伞。东边窗下,三根四根细竹,清楚得动人。往远,围一道篱笆,篱笆外的甬道,铺着各色卵石,随坡势上下,卵石纹路齐而旋转,像是水流。中堂窗开着,子兴在里边坐着吟诗,摇头晃脑,得意得有些忘形。
众人呼叫一声,子兴喜欢地出来,拉客进门,先是话别叙情,再是阔谈得奖。亲热过后,自称有茶相待,就指着后窗说:好茶要有好水,特让妻去深井汲水去了。
从后窗看去,果然主妇正好在村口井台上排队,终轮到了,扳着轱辘,颤着绳索,咿咿呀呀地响。末了提了水罐,笑吟吟地一路回来了。
众人看着房子,说这地方毕竟还好,虽不繁华,难得清静,虽不方便,却也悠暇,又守着这桃花井水,也是“人生以此足也”。这么说着,主妇端上茶来,这茶吃得讲究,全不用玻璃杯子,一律细瓷小碗。子兴让众人静静坐了,慢慢饮来,众人窃窃笑,打开碗盖,便见水面浮一层白气,白气散开,是一道道水痕纹,好久平复了。子兴说,先呷一小口,吸气儿慢慢咽下,众人就骂一句“穷讲究”,一口先喝下了半碗。
君子相交一杯茶,这么喝着,谈着,时光就不知不觉消磨过去,谁也不知道说了多少话,说了什么话,茶一壶一壶添上来,主妇已经是第五次烧火了。不知什么时候,话题转到路上的事,茶席上不免又一番叹息,嘲笑诗人不如弃笔为政,继而又说“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自命清高。子兴苦笑着,站起来说:
“别自看自大,还是多吃茶吧!怎么样,这茶好吗?”
众人说:“一般。”
“甚味?”
“无味。”
“要慢慢地品。”
“很清。”
“再品。”
“很淡。”
子兴不断地启发,回答都不使他满意,他有些遗憾了,说:“这是龙井名茶啊!”
这竟使众人都大惊了。他们住在这里,一向是喝着陕青茶,从来只知喝茶就是喝那比水好喝一点的黄汤,从来不知茶的品法;老早听说龙井是茶中之王,如今喝了半天了,竟没有喝出特别的味儿来,真可谓蠢笨,便怨恨子兴事先不早说明,又责怪这龙井盛名难副,深信“看景不如听景”这一俗语的真理了。
“好东西为什么这么无味呢?”
大家觉得好奇,谈话的主题就又转移到这茶了。众说不一,各自阐发着自己的见解。
画家说:“水是无色,色却最丰。”
戏剧家说:“静场便是高潮。”
诗人说:“不说出的地方,正是要说的地方。”
小说家说:“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
子兴说:“无味而至味。”
评论家说:“这正如你一样,有名其实无名,无乐其实大乐也!”
众人哈哈一笑,站起身来,说时间不早了,该回家去了,就走出门来,在桃林里站了会,觉得今日这茶品得无味,话也说得无聊,又笑了几声,就各自散了。
作于1981年5月17日午西安
【导读】
无味而至味
品茶和茶事不一样,虽然都是写茶,茶事是回忆与茶有关的事情,品茶则在一个“品”字。
文章主要是写一帮朋友到一位叫子兴的诗人家品茶。大家兴致颇高、期待极大,一则是子兴刚在南郊租得一所农舍,二则子兴刚从西湖捧得本年度诗奖归来。
因为去处是在郊区,一行人也算是顺便来了一次踏青,边走边欣赏了城郊的初春景色。“天显得极高,也极清”“田野酥软软的”“草发得十分嫩”“远远看着杨柳,绿得有了烟雾”,路上行人“悠闲,醺醺然”。作者说,“也只有他们深得这春之妙味”。什么妙味?也许是一种淡淡的柔软的蕴藏着生机的味道。路途中,打听子兴住处时还闹了笑话。问村民一位叫子兴的诗人家在哪里,答者说:“是某书记的小舅子吗?”大家凄凄感伤起来,村民只知道书记的小舅子,却不知道诗人,子兴究竟是有名呢?还是无名呢?也许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吸取了教训,不再提诗人名号,只问子兴。终于在一片桃花林深处,看见摇头吟诗的子兴。子兴的农舍异常拙朴,土屋篱笆、荚子槐细竹。
接下来就进入此行的目的——品茶。子兴特地让妻子去深井汲水煮水,用细瓷小碗泡茶,并且叮嘱要“先呷一小口,吸气儿慢慢咽下”。大家全然不放在心上,一边猛喝半碗茶一边闲聊。作者说“君子相交一杯茶”,这句话既道出了朋友间的君子之交,也道出了他们的品味追求。贾平凹曾经说过“吃茶是品格的表现,是情操的表现,是在浑浊世事中清醒的表现”。然而,这次的品茶,终究还是匆匆而过,大家更惬意于那天南海北的闲聊。读到这里,读者也会有困惑。文章题目叫品茶,可是作者并没有渲染笔墨来“品”茶,读得甚是无味。其实文章至味在最后。
子兴最后问大家,茶如何。大家说“一般”“无味”“很清”“很淡”子兴很是失望,最后告诉大家,这是龙井名茶。大家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责怪子兴事先不说明,其实从之前子兴郑重其事地层层铺垫(井水、瓷碗),就应该能猜到今天品的是名茶。又怪龙井盛名难副。最后讨论“好东西为什么这么无味呢?”众人的一番见解应该是全篇最具意蕴的地方。
画家说:“水是无色,色却最丰。”
戏剧家说:“静场便是高潮。”
诗人说:“不说出的地方,正是要说出的地方。”
小说家说:“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
子兴说:“无味而至味。”
评论家说:“这正如你一样,有名其实无名,无乐其实大乐也!”
品“无味”的龙井名茶,而至品各种艺术“无味”的境界。拓展了意蕴,回味无穷。子兴的一句“无味而至味”,道出了所有艺术的至高境界,同时也使得子兴的形象立即饱满起来。评论家评子兴的话呼应了前文村民不认识诗人的情节,呼应了子兴隐于世俗中的清雅。
我们读品茶这篇文章,其实也是一个“品”的过程。慢慢读、细细品,读到最后,才能品出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东西。苏东坡在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中说“人间有味是清欢”。“西安城里,有一帮弄艺术的人物,常常相邀着去各家,吃着烟茶,聊聊闲话。”这何尝不是清欢?
-
出作行香客,归如坐夏僧。床前双草屦,檐下一纱灯。佩委腰无力,冠欹发不胜。鸾台龙尾道,合尽少年登。
-
莫倚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莫倚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与君伯氏(一作兄)别。又欲与君离。君行无几日。当复隔山陂。苍茫秦川荆日落桃林塞。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前经洛阳陌。宛洛故人希故人离别荆淇上转骖[马非]。企予悲送远。惆怅睢阳路。古木官渡平。秋城
-
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墓碑·《宋老太公之碑》(周玉林)
-
眼睛心地两虚圆,胁不沾床二十年。谁信吾师非不睡,睡蛇已死得安眠。 作品赏析【原题】:子由作二颂,颂石台长老问公︰手写《莲经》,字如黑蚁,且诵万遍,胁不至席二十余年。予亦作二首
-
昔韩娥 ① 东之齐,匮粮,过雍门 ② ,鬻 ③ 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 ④ ,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 ⑤ 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
-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志目录。系从《汉书》卷30裁篇另行编出。汉班固据刘歆《七略》删补而成。自成书后,作为《汉书》的一部分曾多次刊
-
【原题】:琴斋乃予旧居以琴名斋吾为之也项先生与诸生居之谈庄讲老有佳趣向尝造焉而往事乃亦有分胜多捄之处成诗呈项先生者书其实耳
-
零露泫月蕊,温风散晴葩。春工了不睡,连夜开此花。芳心谁剪刻,天质自清华。恼客香有无,弄妆影横斜。中山古战国,杀气浮高牙。丛台余袨服,易水雄悲笳。自従此花开,玉肌洗尘沙。坐令游侠窟,化作温柔家。我老念江
-
寄生草·饮 白朴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甚思。 糟腌两个功名字,醅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 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白朴简介:白朴和马致远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