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战国策·中射士论不死之药(楚策四)》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战国策·中射士论不死之药(楚策四)原文鉴赏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①,谒者操以入②。中射之士问曰③:“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④。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⑤”。王乃不杀。
【注释】 ①荆王:指楚顷襄王。 ②谒(ye 音夜)者:指拜见楚王的人,这里指献药的人。 ③射人:官名,负责宫中保卫。 ④死药:吃后致死的药。 ⑤明人之欺王:使人们明白有人在欺骗大王。
【今译】 有一个向楚王敬献长生不老之药的人,他拜见楚王时拿着这种药进宫。射人中有个人问他说:“可以吃吗?”他回答道:“可以吃。”射人就抢过药来吞了。楚王大怒,派人去杀这个射人。射人请人向楚王陈述道:“我问了献药的人,他说可以吃,所以我吃了,这是我无罪而罪在献药的人。况且,他敬献不死之药,我吃了之后而大王却要杀我,这正是吃了会死的药。大王杀了我这个无罪之臣,但使人们明白了有人在欺骗大王。”楚王听后就不杀这个射人了。
【集评】 清·张星徽国策评林:“着眼在欺王二字。而故以游戏出之,后来方士,惜不撞着此种恶对头。韩非子: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学之,所使学者,未及学而客死,王大怒诛之,王不知客之欺己而诛学者之晚也。夫信不然之物,而诛无罪之臣,不察之患也。且人所急无如其身,不能自使其无死,安能使王长生哉:论锋较此更尖快。”
【总案】 本文以轻松诙谐的笔调,写出了一个简短的小故事,情节富有波澜,寓意较深,揶揄了那些轻信谎言和骗术的人,使人读来,觉得有趣和受益。
-
指奥地利意识流*作家阿瑟·施尼茨勒*。施尼茨勒不但与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分析美学家弗洛伊德*相识,而且常写弗洛伊德式的主题。所以
-
《西厢记》 (夫人、长老上云) ② 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 ③ ,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 ④ (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 ⑤
-
烂柯山下旧仙郎,列宿来添婺女光。远放歌声分白纻,知传家学与青箱。水朝沧海何时去,兰在幽林亦自芳。闻说天台有遗爱,人将琪树比甘棠。
-
举举江南子,名以能诗闻。一来取高第,官佐东宫军。迎妇丞相府,夸映秀士群。鸾鸣桂树间,观者何缤纷。人事喜颠倒,旦夕异所云。萧萧青云干,遂逐荆棘焚。岁晚鸿雁过,乡思见新文。践此秦关雪,家彼吴洲云。悲啼上车
-
衡岳啼猿里,巴州鸟道边。故人俱不利,谪宦两悠然。开辟乾坤正,荣枯雨露偏。长沙才子远,钓濑客星悬。忆昨趋行殿,殷忧捧御筵。讨胡愁李广,奉使待张骞。无复云台仗,虚修水战船。苍茫城七十,流落剑三千。画角吹秦
-
中庸 【题解】 《中庸》因本篇主要内容是讲中庸之道,故名。郑玄《目录》曰:“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
-
放鹤亭记放鹤亭记 【原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59]。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
-
此生念念浮云改,寄语长淮今好在。故人宴坐虹梁南,新河巧出龟山背。木鱼呼客振林莽,铁凤横空飞彩绘。忽惊堂宇变雄深,坐觉风雷生謦欬。羡师游戏浮沤间,笑我荣枯弹指内。尝茶看画亦不恶,问法求诗了无碍。千里孤帆
-
《新城游北山记》是明代文学家冯时行创作的一篇山水游记。文章以全新的视角描述北山的山川风貌,并详细描绘了其中的溪流、瀑布、花草等景物。全文富有诗意,词藻华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领略到北山的美丽与宁静,以及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追求。它不仅是一篇游记,更是一幅具有浓厚文学感的山水画,让人产生心旷神怡之感。
-
逸气轩眉宇。似王良、轻车熟路,骅骝欲舞。我觉君非池中物,咫尺蛟龙云雨。时与命、犹须天付。兰佩芳菲无人问,叹灵均、欲向重华诉。空壹郁,共谁语。儿曹不料扬雄赋。怪当年、甘泉误说,青葱玉树。风引船回沧溟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