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阐《闲居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庾阐:闲居赋
庾阐
于是宅邻京郊,宇接华郭。聿来忘怀,兹焉是托。鸟栖庭林,燕巢于幕。既乃青阳结荫,木槿开荣。森条霜重,绿叶云倾。阴兴则暑退,风来则气清。前临塘中,眇目长洲。晨渠吐溜,归潮夕流。顾有崇台高观,凌虚远游。若夫左瞻天宫,右眄西岳。甍飞彤素,岭敷翠绿,朝霞时清,沧浪靡浊。黄绮栔其云栖,渔父欣其濯足。至于体散玄风,神陶妙象。静因虚来,动率化往。萧然忘览,豁而遗想。荣悴靡期,孰测幽朗。故细无形骸之狭,巨非天地之广。音兴乎万韵,理绝乎一响。
汉魏以降,谈玄说理之风甚炽,文人赋诗作文,往往玄而又玄,使人莫以明其奧妙。“诗三百”和屈赋充满丰富情感的创作传统,被超然物外,超然事外的思辨所淡化。从这样的作品中只能看到一些艰深的道理,却不能看清作为人的作者的情感与个性。不过,也有些作品,以文学的语言精到地描摹事物引发对哲理的认识,从事物的选择及阐发的哲理中透露出人的情感个性。闲居赋便属于这类作品。
“闲居”的题目,便显示出闲适安宁的心态。在这样的心态下,目中所见则是萧疏轻淡,耳中所闻则是优雅宁静。人闲物静,人的思维空明澄彻,最容易与物及自然进行无遮无碍的相互观照,在本体上直接进行精神交流。在虚静的心境下,作者与生动而宁静的自然进行着默契的对话。和谐优美的自然景致荡涤了作者的尘世忧虑,对自然的观照使作者进入忘我的与物为一的境界,作者的精神豁然开朗,一派空灵,所观照的事物也清晰地却又为人所无法言说地显露出它们的哲理。人的本体与自然的本体赤诚相见,融为一体。在这样的境界中,人的形骸弃落殆尽,人的精神自由自在,万物不忧其心,万事不劳其形。宇宙之大,品类之盛,花发叶落,鸟鸣燕语,人的精神也无所不至,无所不畅。
精神的无限自由只有通过深厚的虛静无为的功夫才能获致,这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说明他深受老子无为思想与庄子消遥游思想的浸染。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篇小赋写得很成功。作者没有牵强地去说理,而是首先以生花妙笔描绘出一派清新淡雅的环境,透露出与之相应的澹泊襟怀,然后才自然地结合这两方面引出对哲理的思悟,写来入情达理,读来见情见性,毫无生涩苍白之感。
-
【5402】中共党史知识问答(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编,罗平汉主编,人民出版社,24万字,2021年1月第1版,68元)△45题: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
-
《不打不相识。》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八回,良朋贤友类名言句子
-
作者: 顾志华 《清朝通典》又名《皇朝通典》一百卷,
-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①连三月②,家书抵万金。 白头③搔更短,浑④欲不胜簪⑤。 【注释】 ①烽火:古时报警的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天净沙秋是古诗词吗,内容包括天净沙秋是唐诗还是宋词还是元曲还是四言古诗还是外国诗还是现代诗,《天净沙·秋.》是唐诗吗,天净沙·秋是诗还是词。纠正:《天净沙·秋》是一首写景散曲,不是古诗。2、《天净沙·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
-
【原文】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鉴赏】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愁常用芳草来比兴,芳草萋萋往往象征
-
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叠嶂隔遥海,当轩写归流。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
-
陈标 眼前无奈蜀葵何,浅紫深红数百窠。 能共牡丹争几许,得人嫌处只缘多。 咏物诗是古诗中常见的一种形式。这种诗有的是单纯状物,有的则是把吟咏的自然物加以人格化,特别要使它成为诗人自己的性格化身,达到咏
-
【原题】:石季平题李南画石之傍日叠石为山已是一重公案况画者耶郑子见而笑之明日戏成伽佗问随缘云随居士即季平道号也
-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1],朝露待日晞[2]。 阳春布德泽[3],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4]。 百川东到海,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