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称》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称原文鉴赏
[原文] (节选)
□□不埶偃兵,不埶用兵。兵者,不得已而行。
天制寒暑,地制高下,人制取予。取予当,主为□王。取予不当,流之死亡。天有环(还)刑,反受其央(殃)。
提正名以伐,得所欲而止。
强则令,弱则听,敌则循绳而争。
天下有参(三)死:忿不量力死,耆(嗜)欲无穷死,寡不辟(避)众死。
毋籍(藉)贼兵,毋裹盗量(粮)。籍(藉)贼兵,裹盗量(粮),短者长,弱者强,赢绌变化,后将反施。
阳亲而阴亚(恶),胃(谓)外其肤而内其□,不有内乱,必有外客。肤既为肤,□既为□,内乱不至,外客乃却。
诸侯有乱,正乱者失其理,乱国反行焉。其时未能也,至其子孙必行焉。故曰:制人而失其理,反制焉。
不用辅佐之助,不听圣慧之虑,而侍(恃)其城郭之固,古(怙)其勇力之御,是胃(谓)身薄。身薄则贷(忒)。以守不固,以单(战)不克。
两虎相争,奴(驽)犬制其余。
[鉴赏]
称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中的失传2千余年的4种古佚书的一种。史书无记载。帛书整理者说,“书中有‘审其名,以称断之’之语,因此用‘称’作为书名”。
称以语言体形式,汇集了很多类似格言的话,所反映的思想体系属老子道家。全书自言“称千六百”,即1600多字。成书年代,据史学家考证,应该是战国前期之末到中期之初,即公元前400年前后。其作者,很可能是郑国的一名隐士。
本书选录了称有关兵论的10条语录,以自然段划分,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意在表述的军事观点。第一条表述了“兵者凶器也”的思想。“不埶偃兵,不埶用兵。兵者,不得已而行”,圣王不常采取用兵的行动。用兵,是万不得已才做的事情。第二、三、八条,强调征伐必须正名,据理,“提正名以伐,得所欲而止”,如果征伐非义,将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和敌国的报复,主张慎战。“取予不当,流之死亡。天有还刑,反受其殃”。第四、六、七、十条主要谈强与弱的关系及转化。“强则令,弱则听,敌则循绳而争”。强大,就能命令别人;弱小,只能听别人命令;势均力敌,就只有遵行法度来较量高低。当然,这种强与弱的关系也是会发生变化的。比如“藉贼兵,裹盗粮,短者长,弱者强,赢绌变化,后将反施。”不能分清敌我,将武器和粮食送给暗藏祸心的人,就会使他劣势转优势,由弱小变强大,到时候,强弱发生变化,就会受其伤害。还有“两虎相争,驽犬制其余。”两只老虎相争,必然两败俱伤,这样,连一条劣狗也会从中取利。第五条谈抑忿和节欲的重要意义,可以作为将帅的修养。“天下有三死:忿不量力死,嗜欲无穷死,寡不避众死。”天下事有三种是最能导致灭亡的:只图泄愤而不自量力的,灭亡;贪得无厌的,灭亡;人少力单而不回避人多势众的,灭亡。
总之,称书中所表述的军事思想,无论从内容和形式来看,主要受老子的影响,同时对其他学说也有吸收。此处就不一一列举了。
-
高梧叶下秋光晚。珍丛化出黄金盏。还似去年时。傍阑三两枝。人情须耐久。花面长依旧。莫学蜜蜂儿。等闲悠扬飞。
-
丁鹤年 拔翠五云中 ① ,擎天不计功。 谁能凌绝顶 ② ,看取日升东。 【注释】 ①五云:五色之瑞云。②凌绝顶:唐杜甫《望岳》诗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句。 【评说】 本诗选自顾嗣立《元诗选初集·海
-
五岳之丈人,西望青瞢瞢。云开露崖峤,百里见石棱。龙谿盘中峰,上有莲花僧。绝顶小兰若,四时岚气凝。身同云虚无,心与谿清澄。诵戒龙每听,赋诗人则称。杉风吹袈裟,石壁悬孤灯。久欲谢微禄,誓将归大乘。愿闻开士
-
阴性型的三位一体(节选) 林语堂由于社会上的名分原理和分阶层的平等概念,某种关于社会行为之规律遂应运而生。它们
-
《汉魏六朝散文·刘义庆·韩寿美姿容》原文鉴赏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处】唐李商隐《 无题 》。 【意思】春蚕直到死才把丝吐尽,蜡 烛烧成灰泪才流干。蜡炬:蜡烛。泪: 指烧化的蜡。 用春蚕吐丝、蜡烛燃烧形容自已追求和思恋深切
-
【原题】:王正卿何道夫和嘉字韵诗至数十道夫赠予数篇晋卿亦赠一篇因次其韵凡六首
-
白胜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白胜这个人物,值得咱们说道说道。白胜,这名字起得就不好,透着倒霉,念着没劲,听着泄气。您听啊,白胜?胜了也
-
清水本不动,桃花发岸傍。桃花弄水色,波荡摇春光。我悦子容艳,子倾我文章。风吹绿琴去,曲度紫鸳鸯。昔作一水鱼,今成两枝鸟。哀哀长鸡鸣,夜夜达五晓。起折相思树,归赠知寸心。覆水不可收,行云难重寻。天涯有度
-
孔尚任的诗名、文名往往被他的戏曲家的名声所掩,所以今天已不大有人知道。这里选的一首七绝,可以使读者大致了解孔氏诗作的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