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陋室铭》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刘禹锡: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是中唐的一位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坛人物。作为文学家,他的思想性格中,积淀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高洁情操和耿介自持,不肯谄媚权贵的孤傲性格。这篇短文所反映的正是他身居陋室,而品德高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风貌。
开头四句,以生动的比喻,说明山之有名,不在其高而在其有仙;水之有灵,不在其深而在其有龙;简陋之屋,也因主人之德行美好,而成为美好的居处。换而言之,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屋有德则馨。这样连类而比,就巧妙地突出了陋室不陋,贵在有德的思想意蕴。接下去写陋室的景物和人物。门前苔痕、窗外草色,一则沿阶而上石阶尽绿,一则映入帘中满目青碧。在这苔痕、草色所展现的幽寂雅静的景色中,游居者自非平庸之辈,故而说谈笑往来者尽是大儒饱学之士,而无目不识丁的鄙陋之人,这又进一步点出陋室不陋。在这里,可以恬静自得地生活,适性任情地弹琴、读经。如此看来,陋室更是不陋,故而以醒目之笔写道:“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如是说,作者如是说、如是居、如是观。作者的思想性格在这里充分地表现出来了。它作为一种人生境界,为后世耿直之士所认同,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铭文共八十一字,篇幅极短,而写景、写人、写事却很形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的是一苔一草之景,而室之美却隐乎其中,韵味无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为借人写室,以“有鸿儒”、“无白丁”见其高而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为写事,“可”者二,“无”者亦二,两相对比,居陋室之清心散淡、远离世俗尽情写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则是引诸葛亮的南阳隐居、杨雄的成都玄亭为例,点明虽居陋室胸怀高洁、不慕荣利之志。全文句句字字都写陋室,可谓丝丝入扣,不枝不蔓,言简而意深,辞短而情长。且多用偶句,讲究韵律,极富于音乐美感。
柳宗元曾评刘禹锡之文说:“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也。”(刘禹锡犹子藯适越诫引),读过此篇,便知诚为至论。
-
词写于端午节,所以词中以端午的天气、习俗作为线索贯穿所叙之事和所抒之情。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盘丝”指盘旋的五色丝。端午节古人有以五色丝绕臂的风俗,认为如此可以驱鬼祛邪。梦窗词爱写美人的一部分,如手腕、足。端午节
-
杨备秦淮一气东南王斗牛,祖龙潜为子孙忧。金陵地脉何曾断,不觉真人已姓刘。作者简介杨备,字修之,北宋词人,生卒爵里不详。因曾任尚书
-
宋·沈括治平元年1,常州日禺时2,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3。少时
-
蛟龙虽困, 不资凡鱼。 鸑鷟虽孤, 不匹鹜雏。 虽有香草, 当户必除。 虽有仁人, 在敌必诛。 狐白虽美, 炎暑必置。 舟车之用, 易地则弃。 兰蕙不采, 无异蓬蒿。 干将不试, 世比铅刀。 以骥捕鼠
-
篪:古代一种用竹制成的乐器。 趑趄(zi1 ju1):行走困难。
-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出处】唐孟浩然《 岁暮归南山 》。 【意思】我没有才华,被英明的君主弃置不用,身体多病,与老朋友们也疏远了。不才:自谦之词。明主:对皇帝 的谀词。故人:故友。表现了
-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名言: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注释: 兮: 语气词, 相当于“
-
出郭眄细岑,披榛得微路。溪行一流水,曲折方屡渡。赞公汤休徒,好静心迹素。昨枉霞上作,盛论岩中趣。怡然共携手,恣意同远步。扪萝涩先登,陟巘眩反顾。要求阳冈暖,苦陟阴岭沍。惆怅老大藤,沈吟屈蟠树。卜居意未
-
《致知力行,惟在于实.一有不实,则不能造其极矣.》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致知力行,惟在于实。一有不实,则不能造其极矣。》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明·薛瑄 《薛文清公读书录》 卷六,治
-
【原文】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