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石》原文|翻译|赏析
宋·沈括
治平元年1,常州日禺时2,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3。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4。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5,许氏藩篱皆为所焚6。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7;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州守郑伸得之8,送润州金山寺9,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为之传甚详10。
1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治平:宋英宗年号。2常州:在今江苏省。日禺:日落。禺:禺谷,传说中日落的地方。3见;通“现”,出现。4宜兴县:属常州。5赫然:光彩夺目的样子。6藩篱:竹木编成的围栏。7荧荧然:光彩焕发的样子。8州守:常州太守。9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10王无咎:宋初学者,好书力学。
【析点】 在沈括以前,关于陨石现象的记载,我国史书早已有之,但像本文如此翔实而生动地加以描述似未曾见,且以往的记载大多出于猎奇心理或因此附会出“天人感应”的无稽之谈。惟其如此,本文对治平元年常州发生的陨石现象所作的详细说明在今天就显得弥足珍贵,它为我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天文学方面的研究资料。
值得关注的是,在关于陨石的诸多记载中,是沈括第一次提到了陨石的质量——“色如铁,重亦如之”。其观察之细致准确令人叹服。
至于本文关于陨石“匣藏”于金山寺中,“游人到则发视”的记载,是否对今天的旅游业也有所启示呢
-
季康子患 ① 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 ② 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十八) 注释 ①患:忧虑,担心。②苟:倘若,假如。 【译文】 季康子忧心盗窃这一治安问题,向孔子请教怎么治理。
-
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写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树叶纷纷飘坠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
-
古文观止·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
-
前人初用茗饮时,煮之无问叶与骨。浸穷厥味臼始用,复计其初碾方出。计尽功极至于磨,信哉智者能创物。破槽折杵向墙角,亦其遭遇有伸屈。岁久讲求知处所,佳者出自衡山窟。巴蜀石工强镌凿,理疏性软良可咄。予家江陵
-
宋元君 ① 将画图,众史 ② 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 ③ 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 ④ 赢 ⑤ 。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 《庄子·田
-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淹罗巾。 作品
-
关于时代与人的名言名句,时代与人的名人名言,时代与人名言警句大全 不愿采用新的补救方式的人,一定是在期待新的不幸,因为时间是伟大的革新者。 〔英〕弗·培根《论文集·论革新》 如今逗乐我们的一切都曾是某
-
吐谷浑盛强,背西海以夸。岁侵扰我疆,退匿险且遐。帝谓神武师,往征靖皇家。烈烈旆其旗,熊虎杂龙蛇。王旅千万人,衔枚默无哗。束刃逾山徼,张翼纵漠沙。一举刈膻腥,尸骸积如麻。除恶务本根,况敢遗萌芽。洋洋西海
-
[唐]白居易艳阳时节又蹉跎,迟暮光阴复若何?一岁中分春日少,百年通计老时多。多中更被
-
鞋匠与财主一个补鞋匠从早到晚哼着歌,他的曲调明快、欢乐。他的快活也感染了别人,听到这歌声,人们的心情都欢快起来。他比古希腊七圣人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