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建中《曾巩与读书岩》散文鉴赏
戊戌年秋日,晨曦穿透云彩,天空湛蓝,有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呼唤:去读书岩吧!看看一位先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于是,我乘“高铁”专程造访江西省南丰县,顾不上欣赏南国的嘉木——桔林,顾不上旅途劳顿,直奔一座山上的一个洞——南山读书岩。
南山是名山,位于县城南旴江对岸,宋代王象之撰写的舆地纪胜记载:“南山,四山环绕,天水同色,乃上旴胜绝之地。”其半山腰中有一个天然石洞(又叫石室),有一位文坛巨星曾在此奋发读书,把书香墨宝在此留存。
宋真宗天禧三年,江西省南丰县一个世代书宦的家庭诞生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婴便是曾巩,字子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曾巩蜚声文坛后,此石洞便被后人称为“曾巩读书岩”。甲子年,南丰县政府在读书岩建曾巩纪念馆;辛已年建成,对外开放。经多年建设,纪念馆内绿树成荫,翠竹摇曳,花香鸟语,蝶舞蛩吟。
曾巩纪念馆大门为一间二柱的牌楼门,二柱为秀丽威武的华表,山东济南书法家王仲武先生题写的“曾巩纪念馆”匾额悬挂在门的上方,凝重而端庄。门两侧的围墙用红砖青瓦建造,呈八字形,高低起伏。纪念馆依山势而建,曲径通幽,错落有致,一进门就感受到古朴儒雅的气息。
进入馆内,右侧是唐宋八大家彩绘描漆大屏风,屏风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作为天子的专用器具出现,是名位和权力的象征。经过时代的演变,屏风至今流行不衰。它不但有遮隐、防风、隔断的功效,而且起到点缀环境、美化空间的作用。伫立观赏,屏风中的八大家个个传神。显然,这里放置此屏风,是为了突出曾巩这个主题,告诉游客他在文坛中的历史地位。
走过屏风,树林茂密起来,翠竹、五角枫、栾树、杨树、垂柳蓬蓬如伞,阳光顽强地透过树林的缝隙漏落下来,淡淡的斑白光打入两个墨池,这是曾巩读书洗笔砚的水池。水池旁的岩壁上有“墨池”二字,相传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亲笔所题。
从墨池旁的石台阶登上一高台,左翼便是著名的“读书岩”和“读书岩亭”。“读书岩亭”初始是明代景泰年间南丰训导汪纶在此构建,清代大才子李东阳在读书岩祠堂记中对此有描述:“景泰间训导汪纶,始即河东麓,公旧读书岩为亭,名之曰曾岩祠亭。”后来时光流逝,该亭屡毁屡建,现在看到的是南丰县政府癸亥年修建的单檐四角攒尖石质亭,亭上有匾额“读书岩”,为书法家舒同所题。此亭结构简单,典雅古朴,地面是石板,石板上立有四柱,屋面四坡,坡面较陡,四坡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交合于顶部一点,上覆宝顶。它不靠华丽取胜,不靠怪异引人,而靠朴实、文秀、韵致和境界取胜。“读书岩”实为深丈余、高八尺、宽余丈的天然石洞,内有石桌、石凳和天然小洞,传说小洞为了支援曾巩兄弟读书,每日流出油盐米来,旁边的石壁上还有醒目的“书岩”二字。曾巩是什么时期在此读书的呢?经多方查阅史料和今人文章后,推断应是在皇晔二年(1050年)后相邻的某年。
这一年,曾巩家境尚处于“十年万事常坎壈,奔走未足供藜羹”的窘困之中,雪上加霜的是曾巩又染上了肺病,以至于沉疴日重,卧床不起,后经刘医生精心治疗,才有所好转。贫病交加之际,曾巩与晁文柔结婚。晁文柔是光禄少卿晁宗格之女,她来到这个穷困之家后,任劳任怨含辛茹苦,一手操办家务,鼓励丈夫专心学业,亲自为曾巩兄弟置备饭食。这在曾巩的诗田中作中得到印证:“傍人应总笑为生,病体朝朝踏雨行。红饭白菹妻具饷,青秧绿水自催耕。”曾巩还在亡妻宜兴县君文柔晁氏墓志铭中回顾了妻子的贤慧和奉献精神,他深情地写道:“余时苦贫,食口众,文柔食菲衣敝自若也。事故,遇内外属人,无长少远近,各尽其意。仁孝慈恕,人有所不能及。于栉珥衣服,亲属人所无,辄推与之,不待己足。于燕私未尝见其惰容;于与人居,未尝见其喜韵。折意降色,约己于法度,学士大夫,有所不能也。为人聪明,于事迎见立解,无不尽其理,其概可见者如此。”
正是有贤妻搞好了后勤,曾巩得以喘息,摆脱家中事务与堂兄曾晔和弟弟曾布、曾牟经常来“读书岩”,在洞内摆案搭榻,幽居学习,发奋攻读。最近发现的曾晔的诗证实了这一点。春日与弟子固、子进读书岩中飘然感兴,原诗是:岩外雨晴满碧空,岩中人似坐鸿濛。南台高峙沙将擢,方石横流水自通。韫椟且须怀美玉,鸣弦恰好对焦桐。怡怡气味春无限,直欲翱翔万里风(曾晔,字茂叔,又字子华,是曾巩同父异母的兄长)。
几年的学习,使曾巩得以认真研读“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羹刺非,感微托远,山巉冢刻,浮夸诡异文章。下至兵权历法,星官乐工,山农野圃,方言地志佛老所传。”(南轩记)。
洞内设立了曾巩的一尊铜座雕像,再现曾巩当年在读书岩读书的情景。曾巩像高大威武,神采奕奕,手握一束书卷,注目阅读。雕像的头上戴着小冠,显然,戴冠前须把头发盘在头顶上打成髻,用纚(一块黑色的帛)把发髻包住,戴上冠后,还要用笄,左右横穿过冠圈和发髻加以固定。衣服是一种叫做直裰的长袍,衣领直接连着左右襟,衣襟在胸前相交,左襟压右襟,在右腋下挽结。衣服外面系带,带子在腹前打结,余下的下垂部分就是紳。
很多人对曾巩雕像高大威武神采奕奕的形象提出异议。曾巩家道中落,长期陷入穷困,本人患肺病,沉疴日重,差点夺去性命。在贫病交加中读书求功名,怎么可能是一个高大壮实之人呢?而且,在景佑三年和康定二年,曾巩两次进京赴试未中,遭无德者讥讽,作打油诗曰:“三年一度举场开,落(乐)煞曾家两秀才。恰似檐间双飞燕,一双飞去一双来。”以上皆说明曾巩这一时期的心情是沉重的抑郁的,决非神采奕奕,应是头戴高士巾、身穿直裰长袍、面容清癯、鼻子平直、“丹凤眼”、文质彬彬的千秋醇儒形象。
从读书岩旁的台阶继续上登,便是一栋四柱三间的牌坊和曾巩纪念馆(曾文定公祠)。馆内展示了曾巩生平及主要成就,展品以图片为主,图文并茂,以年谱顺序介绍曾巩的清廉刚正与超群才华。其中有全国各地搜集的有关曾巩的拓片、报刊、评介、诗词、散文出版物或复印件等。在这里可以寻找曾巩生前踪迹,拜谒大家画像,品味高洁人生,欣赏不朽诗文。还可以跨越时空走近伟人,进行心灵的交流。
走过纪念馆,登上山顶进入亭子,仰望苍穹,碧空如洗;俯瞰山下,秋季旴江,洲滩裸露,江水成渠;古塔鸣雁,二桥锁江,桔园放彩。一幅幅画卷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铜陵凤凰山的古诗词,内容包括铜陵凤凰山资料,凤凰山的相关诗词,凤凰山的相关诗词。凤凰山,海拔200~280m,位于安徽铜陵的东南方向,离市区34公里。它不仅是山明水秀,篁幽林深、富饶美丽,驰名中外的“凤丹之乡”,而且
-
楚客有归心,因声道故岑。依依动春色,蔼蔼望香林。山日岩边下,溪云水上◇。遥知怀洛社,应复动乡吟。
-
桂楫中流望,京江两畔明。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作品赏析[注释](1)扬子江:流经扬州、镇江一带的长江称扬子江。(2)桂楫:用桂木做的浆。(3)润州:
-
古来有弃妇,弃妇有归处。今日妾辞君,辞君遣何去。本家零落尽,恸哭来时路。忆昔未嫁君,闻君却周旋。绮罗锦绣段,有赠黄金千。十五许嫁君,二十移所天。自从结发日未几,离君缅山川。家家尽欢喜,孤妾长自怜。幽闺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杜甫的诗句
这是宋代文学家杜甫的一首诗,诗名为《春望》。全诗描述了春天的降临,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和深刻的哲理。上一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表达了好雨知道什么时候该降落,即在春天来临时下雨。下一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绘了春雨暗自随风潜入夜晚,细细地滋润万物,而又无声无息。整首诗翻译过来就是,好雨知道春天何时降临,春天来临时雨水如风一样悄然降落,在夜晚默默地润物生机。这首诗表达了春天的到来和大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无声无息的轮回律动,寓意深远。
-
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宋文帝遣将拒魏太武,筑城此山。)
-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说敬龙此番归国,行程辽远,里程不易概指。虽然《梁书·扶桑国传》说过“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后来沿用为日本的代称,若写诗也是这样指实,便缺少意趣。诗人采用“扶桑”这个名字,其意则指古代神话传说东方“
-
《师道立而善人多,若取友则损益种种矣.自世鲜师道,故择友为急.》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
《师道立而善人多,若取友则损益种种矣。自世鲜师道,故择友为急。》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明·刘宗周 《学言》,良
-
《早梅》是张谓所作的一首诗,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梅花盛开。全诗共七句,运用了抒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梅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诗中首先以“疏疏箐中”一语描写出梅花开放的场景,接着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梅花与玉瘦寒光的美丽对比。随后再用“微雨”一词,勾勒出细腻的春雨纤细如丝。最后一句“砌下落梅如雪乱”,描写了梅花的花瓣仿佛飘雪般的美景。整首诗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传达出早春梅花的清丽之美,给人一种宁静、美好的感觉。
-
禄山作逆降天诛,更有思明亦已无。汹汹人寰犹不定,时时斗战欲何须。社稷苍生计必安,蛮夷杂种错相干。周宣汉武今王是,孝子忠臣后代看。喧喧道路多歌谣,河北将军尽入朝。始是乾坤王室正,却交江汉客魂销。不道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