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杂说四(马说)》文章鉴赏
韩愈·杂说四(马说)文章鉴赏
世有伯乐①,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②之手,骈死③于槽枥④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⑤。食⑥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⑦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⑧,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
①伯乐:春秋时秦人,姓孙名阳,字伯乐。以善于相马著称,孙阳曾过虞坂,见一骐骥伏在盐车下,对着他长鸣,孙阳于是下车而泣。此后,伯乐成了善于识拔人才者的代名词。②奴隶人:仆人,奴仆,此处指马夫。③骈死:并列而死,言死者甚多。④糟枥:盛马饲料的器具叫槽,马厩叫枥,槽枥为并列复词,即指马厩。⑤一食:数量词,犹言一顿。食通“饲”,饲养。⑥食(sì肆):用作动词,即饲,喂养。下同。⑦策:马鞭,这里作鞭策、驱赶之意。⑧尽其材:充分显现其才能。
这篇杂文是韩愈诸多散文中非常著名的一篇。作者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以此比喻奇才异能之士的沉沦不得志。不但抨击了封建制度下统治者对人才的盲目和忽视,也藉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悲愤心情。时至今日,本文可以说是雅俗共赏、妇孺皆知了。究其根本原因,也不过是两条:一是文字表达上的通达精练,因而易于理解,便于流传;再是思想内容上的深刻,语势凌厉、一针见血,所以历来都会引起大批自强不息者的强烈共鸣,并被掌权者援引。
此文创作的具体年代不详,各家均未注明。但从作者一生的经历看,应该和杂说一一样,都作于韩愈求仕而不得的时期——即应试求官的阶段。这个时期韩愈三次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三次上书,都被冷冰冰的命运挡了回来。
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接着,作者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
第二段紧接第一段,解释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千里马虽然“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但人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喂马者的无知。接着,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一句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第三段总结全文。先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后描绘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再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全文托物言志,条理清晰,全文不过150余字,却结构严谨,论证严密,语言简朴洗练。细细数来,文中竟然连用11个“不”字,带给我们许多启示,值得我们去品味一番。
首先,这是一篇一气呵成的托物言志文章,全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比善喻,字里行间洋溢出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浩然正气。韩愈所倡导的“气盛言宜”的创作理论也在本篇中得到了痛快淋漓的体现。
其次,文中以马喻人,然而由于引得得体,用得贴切,便使读者从中觉不出一点离皮离骨的地方,反倒有一种人马合一、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使那些深有感触的读者们不由联想到自己“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时的种种不幸,产生出与作者之间在心灵上的迅速沟通。而顺势读将下去,更觉心舒气顺,一泻千里,累日积愤为之一吐,阵阵快感油然而生,陡起凌空飞跃、万里急驰之心。作者在全文中无一句讲到人才,但是我们掩卷思定又感到作者无不在讲人才,这一艺术效果正是作者高度的艺术技巧所致。
此外,本文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有才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的嘲讽作用。一篇小品能够取得如此强烈的阅读感受,若非胸中广有丘壑的大手笔是无法达到的。
后人评论
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二引清代鸿儒张裕钊之语:“卓识伟论,上下千古,其文势甚雄阔,而以盘劲之致行之,弥绝声光郁然。”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初一上册的语文古诗词,内容包括初一上册语文书所有古诗词,初一的上册语文书上的古诗词,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古诗词。古诗: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 (上面的问友已发,我就不重复了)课外古诗词背诵:龟虽寿曹操神龟虽
-
词的风格流派之一。“豪放”与“婉约”相对,指一种豪迈放纵、气象恢宏的风格。古人曾用此语来形容人的性格,最早将其作为文学风格的是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现代有学者怀疑系后人伪托,但无确证)。北宋欧阳修
-
丽尼《鹰之歌》原文 在赏析《鹰之歌》之前,我们先需了解一下它的写作背景。这篇散文是作者对自己在泉州教书时代一段往事的抒发。他那时风华正茂,有位少女爱着他,可家里替她挑选了一位有钱的绅士作未婚夫。少女在
-
古诗名篇《涉江》是一首描写江水波涛壮丽景色的诗。诗人通过描绘涉江的场景,表达了自身的豪情壮志。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象征和对比手法,使诗意更加深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艰难抗争的顽强精神。整体上给人以壮丽、浩荡的感觉,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王湾的诗句
上一句:“想见东篱久,胡为乱秋弦。”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下一句:“青门柳色新,知是故园远。”
这首诗的意思是:想要看到久违的东篱,为何琢磨着弄乱秋天的琴弦。乡书何处送达呢?正好归属洛阳边的候鸟。青门外的柳树显得嫩绿,使人知道故园的距离已变得遥远。【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出处】唐·王湾《次北固山下》。【意思】我的家书应该寄向 -
作者: 〔美国〕马丁·路德·金 【原文】: 一百年前
-
《古代兵法散文·宋辽金元兵法·嘉佑集》原文鉴赏
-
这首《晚泊浔阳望庐山》,一开篇便是“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淡笔轻轻挥洒,勾勒出一片宽广的大自然,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的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的无数青山。诗的起势高远。而且“名山都未逢”,
-
揭示孕育于土地中的和谐与美——李进祥乡土故事的生态意蕴◎杨风银文学对“根”的钟情不一定要在哲学的意义层面上才可厘清。就文学自身而言
-
【作者简介】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作为词人,他虽受花间词影响,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但词风不像